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改进的BA-ELISPOT法使免疫酶斑更为清晰,保存时间延长。用此法检测了痢疾杆菌福氏2a经口及腹腔免疫后,小鼠派伊尔氏(PP)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MLN)及脾脏(SPL)中特异性IgA、IgG、IgM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Secretingcell,ASC)的动态变化,得到有规律的结果:两种免疫途径均能在PP及MLN中诱导出3类特异ASC的显著升高,但口服导致的升高其持续时间较腹腔途径为短。此外,腹腔途径还能诱导SPL中3种ASC升高。  相似文献   
2.
以基因表达谱芯片对Ty2 1a免疫前后小鼠肠细胞 (包括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肠上皮间淋巴细胞 )基因表达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比较。将 490条经抑制消减杂交法筛选出的与小鼠Ty2 1a免疫相关的cDNA制备成表达谱芯片 ;利用免疫前后小鼠肠细胞的mRNA通过逆转录方法 ,将Cy3和Cy5两种荧光分别标记到两种组织的cDNA上 ,制备成cDNA探针 ,并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及扫描 ,单点重复 2次实验 ,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判定基因是否在上述两种细胞群中有表达差异。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 98条 ,其中 92条为表达上调基因 ,6条为表达降低基因。提示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是高通量进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的方法 ,可同时定量研究大量的基因表达水平 ,从而鉴定可能参与免疫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双价痢疾工程菌苗滴鼻免疫小鼠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淋巴组织细胞表型的变化,探讨痢疾菌苗滴鼻免疫对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以FSM-2117和FS-5416痢疾菌苗经滴鼻途径免疫小鼠4次,菌量依次为5×106、1×107、4×107和4×107CFU/只,对照组给予PBS,间隔2 wk。4次免疫后7、30和90 d活杀,分离NALT、鼻通道、脾、小肠PP结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4次免疫后7 d,小鼠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鼻通道(NP)和Peyer’s结(PP)淋巴细胞中,CD3 T细胞数均显著增加,其中以CD4 T细胞增加为主。FSM-2117免疫组的脾细胞中B220 细胞显著增加;而FS 5416免疫组的脾细胞中CD3 T细胞显著增加。4次免疫后30 d,NALT、NP和脾淋巴细胞仍出现上述变化;而90 d,仅NALT和NP淋巴细胞出现上述同样变化。结论:两株双价痢疾菌苗滴鼻免疫小鼠后,能有效地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且持续时间较长,但该免疫应答的减弱是从距免疫部位较远的部位而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5.
人用炭疽吸附抗原接种后人体血清抗体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ELISA对炭疽吸附抗原免疫后人群的血中抗体进行半定量测定。经三针基础免疫后,全部受试者的抗体滴度≥1/40,与免疫前相比,抗体滴度增高2~64倍,增高4倍以上者占受试者的92.86%。还对炭疽抗原接种后的人体抗体消长规律进行了观察:第二针注射后5天有可测出的抗体,第三针注射后抗体急剧升高,3个月仍保持较高值;6个月抗体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第三针接种前水平。第三针注射后1年的ELISA OD值与免疫前相比无显著差别。实验结果表明,炭疽吸附抗原免疫接种可使绝大多数人群获得特异性免疫改造,产生相应抗体。另外,对免疫方案也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6.
微皱褶细胞(M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洁  高杰英 《现代免疫学》2001,21(5):317-319
粘膜病原体侵入机体的过程是病原体与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 :位于淋巴滤泡上皮中的特化的粘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 (M细胞 )是大多数粘膜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靶细胞。本文对M细胞的存在部位、起源发育、结构和功能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痢疾菌的毒力相关抗原及其表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该室保存或构建的各类痢疾菌毒株、减毒突变株、菌苗株的毒力及其生物表型的相互关系,探讨与致病有关的成分,为改进现有菌苗和构建新型菌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刚果红结合试验、接触性溶血试验、HeLa细胞入侵试验及豚鼠角结合膜炎试验,对不同痢疾菌的毒力表型进行检测,并对大质粒及其侵袭相关的基因(4.1kb)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用BA-immunoblot法,对痢疾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进行毒力相关抗原的分析。结果:有侵袭毒力的痢疾菌株均与刚果红染料结合、有接触性溶血活性,可侵入HeLa细胞,豚鼠角结合膜试验阳性,并都含有大质粒(120~140MD),与4.1kb侵袭探针杂交也均呈阳性反应;而无毒力的痢疾菌株上述生物表型均为阴性。有毒痢疾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均表达4种主要毒力相关抗原Ipa(A,B,C,D),而无毒株不表达这些抗原。痢疾菌的毒力不仅与Ipa有关,而且还与LPS抗原有关。结论:细菌的毒力与生物表型密切有关。并且Ipa与LPS这两类抗原均表达时细菌才有毒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报告系统pEGFP观察pEGFP-N1-mSemcap2重组质粒肌内注射小鼠后mSemcap2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对集合淋巴结(PP结)淋巴细胞表的影响。方法:将pEGFP-N1-mSemcap2重组质粒肌注小鼠后分别在第5,7天收集各组织细胞,利用FACS检测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取PP结淋巴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重组质粒肌注小鼠后在不同时间点从小肠、肺脏、肾脏,肝脏、PP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部位检测到了蛋白表达;小鼠PP结B220+细胞比例增高,结论:肌肉注射重组质粒后mSemcap2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其天然分布不尽相同;mSemcap2可以改变PP结淋巴细胞的表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得重组FAS抗原,用于抗体制备及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方法:用PCR技术从完整的FAScDNA克隆上扩增其编码胞外区的部分,将PCR产物直接克隆到pGEM-T载体系统,DNA序列分析证实序列完全正确;用EcoRⅠ和SalⅠ将FAS胞外区片段切出,定向克隆到经同样酶切处理的pGEX-KG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经优化IPTG的诱导条件,获得了FAS胞外区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融合蛋白高效表达;用亲合层析法从细菌粗提物中纯化了GST-FAS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抗FAS抗体。结果:用重组FAS为免疫原制备的抗体能诱导U937细胞产生细胞凋亡。结论:重组FAS抗原和制备的抗体能用于对FAS系统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鼠Semcap2分子的组织学分布与细胞内定位,为了解其免疫学功能提供线索。方法 用RT-PCR方法进行Semcap2 mRNA组织分布的检测。构建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质粒pEGFP-N1-mSemcap2,并将其转入HeLa细胞。结果 Semcap2 mRNA主要分布在小肠、胃、肺、肾脏。mSemcap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胞浆和胞核内。结论 mSemcap2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