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痫颅脑CT表现及与临床相关性。方法18例子痫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8例进行CT复查。结果14例患者显示脑白质内广泛低密度水肿区,枕叶脑白质累及为主,并多伴有额叶、顶叶受侵。4例表现为脑内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合并脑出血,呈散在小斑片状分布。结论CT是子痫脑内病灶较好的影像检查手段,既可发现早期病灶,又可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2.
婴儿消化道畸形的X线诊断(附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消化道畸形X线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婴儿消化道畸形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出生后6天到1岁。采用透视、拍片或用20%-30%的泛影葡胺行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46例中,食管、十二指肠或小肠闭锁狭窄20例,胃幽门肥厚狭窄10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6例。均有典型的X线表现。结论:X线检测仍是诊断婴儿消化道畸形的最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CT数字化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DS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对1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分别评价CT图像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本身有无狭窄、钙化和吻合口远端引流血管的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价双源CT诊断桥血管通畅性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结果:DSCT显示16例患者共发现桥血管42根,其中6根闭塞,所有桥血管均可评价。42支桥血管中,25支未见狭窄,9支桥血管狭窄程度≤50%,8支桥血管狭窄程度〉50%。搭桥血管通畅率为85.7%(36/42),乳内动脉桥通畅率较高,为88.9%(8/9),肱动脉次之,为85.7%(6/7),大隐静脉桥通畅率最低,为76.9%(20/26)。结论:DSCT数字化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E MRA 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判断方面的价值。 方法 对60例CE MRA 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一周内行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 结果 以是否狭窄为判断点时,各段颈内动脉狭窄CE MRA与DSA基本一致;以狭窄程度超过50%为判断点时,CE MRA 与DSA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与脑内段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 MRA 显示颅底段、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稍差;结论 CE MRA 能有效发现颅颈部颈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可以作为可疑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孤立性肺结核球薄层动态CT扫描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对薄层动态螺旋CT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核球 (SPTM )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对 2 8例SPTM进行了平扫及薄层动态增强扫描 ,层厚及间距为 2~ 3mm。分析总结了SPTM的强化特点及形态学特点 ,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 8个SPTM主体均无明显强化 ,CT差值均 <2 0Hu ,且无明确强化峰值。病灶环行强化 14例 ,病理显示为干酪病灶周围有肉芽组织包绕 ;索状强化 3例 ,病理为残存的血管强化影 ;轻度强化 1例 ,为结核球坏死不均匀或不彻底则实质内有血供 ;完全无强化 10例 ,病理学显示病灶为干酪坏死。以CT差值小于 2 0Hu为域值 ,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 0 %。薄层扫描能发现常规扫描未能显示的细小钙化、小空洞及病灶包膜 ,后者具有特异性。结论 薄层动态螺旋CT扫描是诊断SPTM的最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双源CT探讨生理性心室肌脂肪化的影响因素。方法排除一些原发性心脏疾病共纳入887例受试者,将心室肌分为9个部位,对心肌进行脂肪化评分,同时记录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87例患者当中,有204(204/887,23.0%)例出现心室肌脂肪化,右心室心肌脂肪化发生率明显大于左心室(168/204,82.4%)。平均脂肪积分为2.7±3.2,生理性心肌脂肪化好发于女性(P0.0001),年龄大于65岁(P=0.0109)、BMI≥25kg/m2(P=0.0119)及高血压的患者(P=0.0135)。结论双源CT可以很好的探测到生理性脂肪化的心肌,女性、年龄≥65、BMI≥25、高血压是导致心室肌生理性脂肪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扫描时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结合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应用双源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先行CTPA,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得出肺灌注图像及两种能量状态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的位置、数目、类型与DEPI中肺灌注位置、数目、形态进行对比。结果当段、亚段肺血管为完全充盈缺损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4.4%(16支血管,7例)和63.6%(7支血管,5例)。而当部分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不均匀灌注缺损为主,16%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相反,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双源CT肺灌注成像表现与CTPA上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怀疑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进行双能量扫描,所得数据采用Dua1Energy软件处理得到肺灌注图像,同时得到肺动脉cTA图像,将肺组织灌注状态按肺叶、肺段、肺亚段与cTA上所示肺动脉栓塞进行记录,对比分析肺灌注与肺动脉栓塞之间的关系。结果CTA共检出21个肺叶、47个肺段、37个亚段内有血栓存在。DEPI检出肺叶灌注稀疏或缺失20个,符合率为95.2%;肺段灌注稀疏或缺失42个,符合率为89.4%:亚段灌注稀疏或缺失33个,符合率89.2%。当肺段、亚段动脉栓塞完全栓塞时,相应DEPI的灌注缺失主要是以肺段或亚段分布:当肺动脉部分栓塞时,DEPI以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失;7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失,而CTPA未见到血栓。结论DEPI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流改变的肺灌注异常,与CTPA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WI对于颅内肿瘤内出血的显示。方法采用GESignaEXCITEⅡ3.0TMR对20例颅内占位扫描,序列有T2WI,T1FLAIR和SWI。对SWI原始扫描图像进行Funtool(adw4.3版)的SWI计算,对所得的数据行3DMIP最小密度投影重建,重建层厚20mm,间隔0mm。结果 7例胶质瘤常规序列发现胶质瘤出血1例,SWI显示出血6例,3例转移瘤常规序列发现胶质瘤出血1例,SWI显示出血3例,5例血管畸形在常规序列和SWI均显示有出血,5例脑膜瘤常规MR和SWI均没有显示出血。在常规MR显示有出血的病例,SWI显示的出血范围明显大于常规序列显示的范围。结论 SWI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出血显示比常规序列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椎管内硬膜外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报道1例在CT及MRI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管内硬膜外囊肿,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结果:CT及MRI均显示椎管背侧的囊肿,MRI能更好的显示囊肿的大小及其与硬膜囊的关系。结论:MRI是诊断椎管内硬膜外囊肿的最佳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