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在中心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例中心型肺癌均经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并经病理证实,对同一患者的CTVB和CT横断面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CTVB发现支气管腔内肿物4例,支气管腔狭窄6例,与CT横断面图像的诊断结果相同。结论:CTVB能如实显示支气管腔内肿物及狭窄,整体感强,但必须与CT横断面图像相结合才能进行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进行分型并结合增强扫描识别周围型SCLC的CT表现。[方法]总结31例SCLC的cT表现。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强化方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器官受累等cT表现。[结果]依据原发灶CT表现将周围型SCLC分为3型:边缘光滑型5例,分叶肿块型21例,肺叶实变型5例。[结论]周围型SCLC可以通过cT表现分型,边缘光滑型可能是周围型SCLC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3.
肺栓塞的螺旋CT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肺栓塞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5例平扫显示片状实变影、磨玻璃影、楔型影、“马赛克”征等。增强扫描中央型肺栓塞12例,周围型肺栓塞3例;中央肺动脉扩张10例;右心室增大7例;支气管动脉显示15例,其中扩张6例;支气管静脉显示并扩张1例;根据肺动脉内栓子形态分4类。结论:CT对肺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算法评价125I粒子植入术后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及术后CT随访的16例腹部肿瘤患者,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滤波反投影法(FBP)、IMR和高级重建迭代(iDose4)算法进行重建,比较3种重建方法图像的噪声、伪影指数(AI)、CNR和主观评分。结果 FBP重建图像的噪声、CNR及AI分别为(58.65±4.03) HU、1.09±0.43和51.60±9.23,iDose4图像分别为(48.38±5.34) HU、1.29±0.48和43.77±4.91,IMR图像分别为(41.46±3.44) HU、1.58±0.56和38.51±4.64,3种重建方法图像的噪声、CNR及AI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R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FBP和iDose4算法图像(调整后P<0.001,P=0.011)。结论 IMR算法获得的图像质量较高,可有效减少125I粒子伪影,为125I粒子植入术后随访与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SCTA)操作简便、安全、无创伤,容积扫描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病变。2001年6月~2002年8月,我们共为72例患者行SCTA,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胸部CT 扫描是临床上检查胸部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据统计,国内医疗机构的CT 设备供应商有很多,不同厂家所生产的CT 设备在成像技术、成像参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方面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存在临床技能、诊断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于胸部CT扫描而言,虽然设备厂家均提供了参考性的操作指南,但是实际检查中由于各种具体问题,会出现很多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即便是同一型号的CT 设备,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也存在扫描差异。在胸部CT 扫描方面,尚缺乏标准化的CT 扫描、图像后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案[1],尤其体现在社会各界更为关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和辐射安全问题。因此,在如何规范操作完成胸部CT 扫描、降低辐射剂量方面, 亟需达成专家共识[2-4]。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在多年来迅速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后,有必要推出胸部CT 扫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很多医院都采用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医疗影像唐息是医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临床实际应用要求,通过对医疗影像的分析,在HIS系统和PACS系统间架设影像转换工作站,将PACS影像存储服务器的影像进行快速的影像转换,形成等效分辨率的有损压缩数据,然后传输到HIS系统的患者医疗档案中,以获得HIS系统中实现快速医疗影像传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胸膜肿瘤的CT表现并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至今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胸膜原发肿瘤6例,对病变的形态学、范围、邻近结构的侵袭及增强模式分析。[结果]2例胸膜恶性间皮瘤,均见胸膜不规则增厚并伴同侧胸腔积液;2例良性孤立性胸膜纤维瘤,见边界光滑清楚肿物,推移邻近肺组织,增强见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见边界光滑清楚肿物,推移邻近肺组织,增强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并见侵袭肋间肌;1例纤维肉瘤,CT难以确定起源,仅见膈肌与心包间低密度不规则肿物,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清晰显示病变及其侵袭范围,帮助临床分期及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质量控制目前旱普遍应用在各医院临床中。CT设备一直沿用厂家提供的剂量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放射技术人员往往忽略了患者体质的因素,所以体质不同的患者采用同一剂量扫描,往往造成相同部位,影像质量差异较大。另外在多部位扫描时,单一的剂量对不同部位所获得影像质量差异也较大。近年来,随着放射防护、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质量控制的要求,各设备厂商均提供了剂量跟踪技术,本文通过临床实际应用分析多层螺旋CT剂量跟踪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80kVp低管电压扫描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扫描BMI为20~25 kg/m2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行80kVp扫描采用IMR重建(A组),30例患者行100kVp扫描采用iDose4算法重建(B组)。采用定量及定性方法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冠脉主要分支近、中、远段CT值、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定性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血管边缘锐利度、条纹伪影及总体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结果 80kVp扫描较100kVp有效辐射剂量降低45.3%。A组冠脉各节段CT值及CNR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冠脉各节段图像噪声均低于B组。A组各定性图像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对于BMI为20~25 kg/m2的患者,80kVp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A扫描联合IMR可实现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