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6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度近视眼后巩膜改变相关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改变与眼轴长度、近视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ATL超9型APOOG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0.0MHz。对26例正常眼,36例轻中度近视眼,51例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进行观察。并对26例正常眼,17例轻中度近视眼,26例高度近视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进行检测。结果:轻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的眼轴长度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Y=-3510.3 1668.1X,R=0.9432,P<0.0001。后巩膜形态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度近视眼组、轻中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血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度近视组的CRA、PCA的收缩期(PSV)、舒张期(EDV)、平均血流速度(AV)均减低,CRA的阻力指数(RI)升高(P<0.05)。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血管、睫状血管系统血供不足与后巩膜形态变化的类型、眼轴长度、近视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是引起高度近视眼病理性眼底改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快捷、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瘤病人血清及青光眼患者手术后房水中丝裂霉素(MMC)浓度的方法。方法:使用 Waters HPLC 仪,配有限进介质填料(RAM)直接进样固定相,甲醇-水为10:90,流速为0.8 mL·min~(-1)的流动相,紫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了胃癌、胆囊癌及肝癌病人化疗后的血清及青光眼患者手术后房水中 MMC 的浓度。结果:MMC 与血清及房水中的蛋白质有良好的分离,保留时间为5.6 min。在40~200μg·L~(-1)水中及50~2000μg·L~(-1)血清中浓度范围内均显良好的线性关系,r 分别为0.9912与0.9991,日内变异<4%,日间变异<8%,回收率近100%。结论:RAM-HPLC 法,样品不经前处理,简单快速,精密度好,用此法可用于包含 MMC 的化疗方案的监测及药动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 用携带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 使MSC具有靶向性, 将靶向MSC注入小鼠体内后观察MSC在小鼠脾脏的定位及与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 用组织片贴壁法培养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通过尾静脉将转入P1-GFP融合基因的MSC注入小鼠体内, 18 h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P在小鼠脾脏的定位。 结果 培养的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 MSC感染含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18 h后MSC开始出现绿色荧光,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荧光强度逐渐增强, 72 h达高峰。靶向MSC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将靶向MSC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18 h后小鼠脾脏出现大量GFP阳性细胞, 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P1-GFP融合基因的靶向MSC, 靶向MSC成功定向脾脏, 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 可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原是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长期处于高原会对身体的各种需氧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眼球也属于高需氧器官,高原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患,而这些与第三类携氧蛋白-脑红蛋白又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就现阶段高原眼疾的诊治及与脑红蛋白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双眼复性近视散光到我院就诊。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2;检影验光右眼8.75DS⌒⌒-1.25DC×10°=0.8-1,左眼4.25DS⌒⌒-1.25DC×165°=0.8;角膜曲率(ORBSCAN)右眼42.6D⌒⌒44.2D×101°,左眼43.1D⌒⌒45.6D×85°;角膜横径右眼为11.6mm,左眼为11.7mm;角膜厚度(ORBSCAN)右眼543μm,左525μm;A超测量右眼551μm,左眼534μm,非接触性眼压计测双眼眼压为右眼2.3kPa,左眼2.0kPa。双眼行LASIK手术,术中使用法国产Moria气动式旋转角膜板层刀、德国Wavelight公司生产的ALLEGRETTO准分子激光系统,顺利完…  相似文献   
6.
汉防己甲素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对培养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abbit conjunctival fibroblasts,PCF)增生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RCF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00、20、4、0.8、0.16μg/ml的汉防己甲素,在1、3、5、7后天用细胞计数法观察RCF生长情况,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μg/ml和2μg/ml汉防己甲素所引起的RCF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各种实验浓度的汉防己甲素对培养RCF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时间剂量效应;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RCF经4μg/ml和2μg/ml的汉防己甲素处理48小时后对细胞周期均有影响;G1期细胞分别增加了15.5%和13.3%,S期细胞分别下降了10.3%和9.55%,G2期细胞分别下降了5.55%,4.23%,结论:汉防己甲素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7.
β- 防御素是一些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内源性抗生肽 ,在许多器官的粘膜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它存在于多种物种中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霉菌、厌氧菌、钩端螺旋体、分枝杆菌及某些包膜病毒等均有杀伤活性。本文主要针对 β 防御素及其在眼内组织中的表达作一综述 ,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眼表和眼内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866医院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海上医疗平台,担负着战时医疗救护及平时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2010年9-11月,笔者随医院船赴亚丁湾海域及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和孟加拉等亚非5国提供医疗服务,完成白内障手术33例(39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汉防己甲素及对眼科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防己甲素是一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它具有消炎,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抗矽肺,抗心率失常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概述了汉防己甲素的药理作用及在眼科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发现,有望在临床上进一步防治这些疾患,提供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时间模拟强日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光损伤的致伤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5组,30000lux模拟日光照射兔眼15min和30min。照射后不同时间取视网膜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对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15min光照组2d时观察;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26%±0.98%。30min光照组2d时观察,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重度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63%±1.25%。30min光照组7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紊乱,板层结构消失,空泡化,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大量空泡样改变,排列紊乱,部分胞膜破坏;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9.63%±1.32%。30min光照组14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恢复较规则,板层结构较致密,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减轻,排列较整齐;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8.98%±1.13%。结论:30000lux模拟强日光照射15min可导致兔视网膜急性光损伤,模拟强日光照射可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性,感光细胞凋亡是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