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孙申田头针、腹针联合治疗方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孙申田头针、腹针联合治疗方案和基础治疗+常规电针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1次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疗效、疲劳量表-14(FS-14)积分、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得分、完成MoCA评测耗时,并在治疗结束后6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S-14积分、MoCA评分、完成MoCA量表耗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6月后随访,治疗组的FS-14积分、MoCA评分、完成MoCA量表耗时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孙申田头针、腹针联合治疗方案对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临床效果更好,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立锋  王铁刚 《河北医药》2003,25(10):752-752
肾母细胞瘤又称为肾胚胎瘤或WILMS瘤 ,系恶性胚胎性混合瘤 ,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CT广泛的普及 ,利用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可较早的为临床诊断、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 3 5例患者的CT表现 ,总结CT对肾母细胞瘤诊断以及分期的价值与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被临床确定的儿童肾母细胞瘤 3 5例。男 2 1例 ,女 14例 ;年龄 5个月~ 12岁 ,平均4.2 5岁。 75 %见于 5岁以下 ,90 %发生 7岁以前。临床表现有腹胀或无痛性包块、血尿、高血压、发热…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CT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单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CT扫描是目前检查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且常作为器质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在颅脑疾病。正确地评价CT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有益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的优化和早期诊断。因此,我们从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筛选CT资料完整的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6例,男…  相似文献   
5.
王铁刚  刘增品  赵林  王藏海 《临床荟萃》2007,22(18):1318-1319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肝静脉回流不畅所造成的瘀血性肝肿大和门静脉高压症候群。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BCS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尤其近10多年的发展,BCS的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BCS的首选方法。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22例B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21):1898-1899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瘤颈重塑技术十分重要,常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或采用球囊辅助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1]。球囊半覆盖瘤颈辅助栓塞技术,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采用球囊半覆盖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采用球囊半覆盖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  相似文献   
9.
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资料与方法将1081份正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类型,与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类型进行对照。结果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A1优势型45例(占87.76%),与正常国人一侧A1优势型和其他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左侧A1优势型(33例)约为右侧A1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A1优势型与右侧A1优势型比(11.19%/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一侧A1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测量有瘤患者夹角平均值为174.5°,无瘤患者平均值为113.45°,两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8,P=0.002)。结论一侧A1优势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一侧A1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增大更易形成动脉瘤。对发现的此种血管模式应随访。  相似文献   
10.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解剖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解剖学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滴注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9例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预后良好。结论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可有效治疗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