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彻底、创伤小 ,可维持腰椎稳定性。我院自 2 0 0 0年 11月引进 SOFAMOR DANEK公司生产的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行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就其围手术期处理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2 1~ 6 4岁 ,平均 39.4岁 ;病史 3天~ 10年。突出间隙 L4~ 58例 ,L5~ S1 3例 ,二节段突出 1例 ;其中中央型突出 2例 ,游离型脱出 5例 ,合并侧隐窝狭窄 6例。患者术前多施行牵引、理疗、推拿、骶管封闭等非手术治…  相似文献   
2.
刘浩  王锋  郑晓晖  涂致远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28-832,843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与非手术治疗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武警福建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65岁及以上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均为跌倒、撞击、道路交通伤等直接传导暴力所致.根据治疗医师建议和患者选择,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48例,男性10例,女性3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2岁;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非手术组46例,男性11例,女性35例;年龄65~87岁,平均72.8岁;采用非手术治疗.采用牛津肩关节功能评分(OSS)、Constant-Murle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运动范围以及并发症病例数量评价两组治疗后6、12、18、24和30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0个月随访.临床随访过程发现手术组1例伤口感染,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3例因近端螺钉进入关节而致置入失败,进行二次手术并更换螺钉;非手术组无并发症,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17).两组各随访点间的OSS、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OSS、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小幅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均获得稳定满意的肩关节功能和可接受的疼痛.随访期间,手术组外旋明显大于非手术组[治疗后6个月(49.4±4.9)°vs.(41.6±4.7)°;治疗后 12个月(56.7±5.2)°vs.(45.4±4.6)°;治疗后 18个月(60.4±5.8)°vs.(47.9±4.3)°;治疗后24个月(63.3±5.6)° vs.(49.0±4.7)°;治疗后30个月(64.4±5.9)° vs.(50.1±4.6)°.P<0.05],但在前屈、后伸、内旋、外展和内收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65岁以上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单臂的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2006年应用单臂的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23例,闭合手法或骨折端间撬拔复位8例,小切口开放复位15例.结果 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为术后7周至6个月.术后随访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为6周至4个月.结论 闭合或小切口开放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杂胫腓骨骨折中腓骨内固定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复杂胫腓骨骨折行有效腓骨内固定2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8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8个月,无畸形愈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处理复杂胫腓骨骨折时,选择优先固定腓骨,简单固定胫骨的方法实现了由繁入简的生物学固定,经临床验证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将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移植于脊髓前角后的存活、分化情况及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组。从后路制备C5~C7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C6脊髓前角,对照组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单纯组不作移植。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能存活、分化;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4、8、12周各个时间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型胶质细胞,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方法 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组(对照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实验组)。先将C5~C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实验组把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损伤侧C6脊髓前角,对照组则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不仅能存活,并可向二端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 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脊髓节段前角后不仅能存活。并能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 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9例,采用术中附加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手术过程中通过骨折椎体的椎弓根,稍微向前上方撬拨推挤压碎骨片,然后拧入螺钉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前骨折椎体Cobb角为29.3°,并且伤椎前缘平均55.3%的高度丢失.[结果]术后第1~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影像学检查表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已经恢复,脊柱畸形矫正和复位效果均良好,内固定稳定,骨折愈合良好,没有发生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传统方法比较,复位效果好,内固定稳定,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迁移情况以及对原有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福建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以及福建省骨科研究所完成。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①单纯组:将C5~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不进行细胞移植。②对照组:模型制作后即刻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5×108L-1)4μL于C6脊髓前角。③实验组:模型制作后即刻把体外培养的5-溴尿嘧啶标记的神经干细胞(5×108L-1)4μL移植于C6脊髓前角。各组于术后1,2,4,8,12周5个时间点取脊髓标本制备切片,每个时间点4只,分别计算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分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实验组2,4,8,12周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犤实验组:(79.3±2.9)%,(66.2±3.8)%,(57.0±5.4)%,(47.6±4.8)%;对照组:(69.4±3.1)%,(45.4±3.7)%,(33.4±6.5)%,(29.2±2.3)%;单纯组:(71.0±3.0)%,(45.9±2.9)%,(35.5±5.4)%,(27.9±1.9)%,t=3.8730~8.5009P<0.01犦。②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不仅能存活,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并可以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内可以提供神经干细胞分化成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适宜微环境,而随时间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分化趋向。②移植神经干细胞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增高,说明神经干细胞移植除能分化为神经元而发挥神经元替代作用外,对神经根撕脱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也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神经根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手术技巧.方法 对5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51例均获得随访,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优31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术切开复位、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手术时机与细节,应慎重对待植骨和跟距关节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