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378例脊柱裂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分类及年龄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78例脊柱裂患者通过MRI检查进行临床分类,对每位患者按脊柱裂神经量表(Spina Bifida Neurological Scale,SBN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不同年龄段及各临床类型中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结果年龄是影响脊柱裂神经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与其它临床类型不同,罹患脊髓脊膜膨出的患儿在幼儿期即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SBNS反映出不同临床分类和不同年龄段中脊髓拴系病理状态的差异,显示了SBNS对脊柱裂患者临床神经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高湿等恶劣天气强度的逐渐增加,热射病( heat stroke,HS)这一严重症患者也逐渐增多,且临床中此类病例的死亡率极高,已成为一项治疗难题[1].我院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成功治疗了HS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建筑工人,因"发热伴双下肢浮肿2d"人院.于2010 - 07 - 31被家人送来我院就诊.患者来时呈嗜睡状,查体:腋温40℃,呼吸急促,皮肤干燥、灼热,全身散在分布淤斑,脉搏134次/min,呼吸37次/min,血压110/50 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78%,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3 cm,对光反射灵敏.血气分析:PH 7.39,PCO2 30 mmHg,PO2 48 mmHg,钾(K)3.4 mmol/L,钠126mmol/L,钙(Ca)0.99 mmol/L,HCO3 - 15.7 mmol/L,BE -8.3 mmol/L,SO2 81%,Hb 78 g/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WBC)19.72×109/L,红细胞计数(RBC)3.04×1012/L,血红蛋白(HGB) 78 g/L,血小板计数(PLT)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 83.9%,淋巴细胞百分率(LY)6.4%,红细胞压积(HCT) 25%.大便潜血实验(+).尿常规:尿蛋白(2+),尿隐血(2+).血液生化: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 MB) 93.0 ng/mL,肌红蛋白(Mb)>4 000.00 ng/mL;总蛋白(TP) 36.3 g/L,白蛋白(Alb)23.9 g/L,球蛋白(G) 12.4 g/L,白球比1.9,总胆红素( STB)35.6 μmol/L,直接胆红素(SDB) 15.4 μmol/L,间接胆红素( SIB) 20.2 μmol/L,谷丙转氨酶(ALT) 33 IU/L,谷草转氨酶(AST) 90 IU/L,谷氨酰转肽酶(γ- GT)78 IU/L,碱性磷酸酶(ALP)71 IU/L,尿素氮(BUN) 15.8 mmol/L,肌酐( Cr) 492 μmol/L,血糖(Glu) 5.8 mmol/L,尿酸(UA)264 umol/L.出凝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2.4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 32.63 s,纤维蛋白原含量(FIB)3.12 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弱阳性,D -二聚体(DD):阳性.心电图:①窦性心动过速(142次/min);②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APACHEII评分为:35.根据患者病情及以上分析,诊断为:①热射病;②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65岁,高位截瘫20余年致臀部褥疮,自行换药1年余不愈,创面却逐渐加大、增深,共出现4处褥疮继发感染.检查:T 37.5℃,P80次/分,R20次/分,BP14.5/10kPa.专科情况:臀部共4处溃疡,大小约为5cm×4 cm~14 cm×9cm,表面为脓性分泌物,有轻度异味,部分形成肉芽组织且水肿明显,其中面积最大位于骶尾部及左臀下方,部分骶骨裸露.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造血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分化的塑型性,而在人类,这种造血的塑型性仍然具有争议。 目的:检测人脐血来源的AC133+造血干细胞是否具有向神经分化的潜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本实验为成组对照设计实验,于2005-08/2007-12在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脐带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胎脑滋养层细胞来源于22周流产胎儿脑组织。 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人脐血AC133+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为99%以上。同时以机械分离及酶消化法制备胎脑滋养层细胞。选用4种培养条件对脐血来源AC133+造血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①生长培养液DMEM/F12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②DMEM/F12 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并联合使用脑源性生长因子,其间用全反式维甲酸处理3 d。③非细胞接触的共培养体系,先将制备的胎脑滋养层细胞生长在培养板内插件的半透膜上,与培养板内的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进行共培养。④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将预先用BrdU标记的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直接种在胎脑滋养层细胞上进行共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 1,2,4周收集诱导分化的脐血细胞,以RT-PCT检测是否有巢蛋白、骨形态生成蛋白2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分型特异性抗原。 结果:部分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在体外存在生长必需的因子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时,能表达一些与神经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如巢蛋白、骨形态生成蛋白,条件不同时,这些基因出现下调和关闭。在DMEM/F12 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联合使用脑源性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中,上述基因表达在2周时可检测到,同时可检测到神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另一分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这一分子在造血过程中并不出现,在使用内插件的胎脑滋养层细胞共培养的脐血细胞中也检测到相同结果。在优化的非细胞接触条件中主要表达胶质酸性蛋白,在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中出现神经元分化的标志物Ⅲ β-tubulin蛋白的表达。这种基因表达变化提示,在特定的培养环境下,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内可能出现了基因重排,使造血潜能的干细胞表达神经细胞发育分子。 结论: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包含部分具有向神经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适合条件下,表达神经分化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和相应处理措施。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86例经X线、CT或MRI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01例)和腰椎间孔狭窄(85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情况、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减少[1.00(0.00,1.50)分对8.50(7.75,9.25)分;Z=2.825,P=0.050];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45%(273/286)。286患者中神经损伤8例(2.80%)、术区出血和神经根周围血肿形成6例(2.10%)、硬脊膜囊破裂1例(0.35%)、肌肉痉挛3例(1.05%)、感染1例(0.35%)、术后复发4例(1.40%),均予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孔狭窄总体疗效满意,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通过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对症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造血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分化的塑型性,而在人类,这种造血的塑型性仍然具有争议。目的:榆测人脐血来源的AC133^+造血干细胞是否具有向神经分化的潜能。设计、时间及地点:本实验为成组对照设计实验,于2005—08/2007—12在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脐带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胎脑滋养层细胞来源于22周流产胎儿脑组织。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人脐血AC133^+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为99%以上。同时以机械分离及酶消化法制备胎脑滋养层细胞。选用4种培养条件对脐血来源AC133^+造血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①生长培养液DMEM/F12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②DMEM/F12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并联合使用脑源性生长因子,其间用全反式维甲酸处理3d。③非细胞接触的共培养体系,先将制备的胎脑滋养层细胞生长在培养板内插件的半透膜上,与培养板内的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进行共培养。④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将预先用BrdU标记的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直接种在胎脑滋养层细胞上进行共培养。主要观察指标:1,2,4周收集诱导分化的脐血细胞,以RT-PCT检测是否有巢蛋白、骨形态生成蛋白2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分型特异性抗原。结果:部分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在体外存在生长必需的因子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时,能表达一些与神经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如巢蛋白、骨形态生成蛋白,条件不同时,这些基因出现下调和关闭。在DMEM/F12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联合使用脑源性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中,上述基因表达在2周时可检测到,同时可榆测到神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另一分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这一分子在造血过程中并不出现,在使用内插件的胎脑滋养层细胞共培养的脐血细胞中也检测到相同结果。在优化的非细胞接触条件中主要表达胶质酸性蛋白,在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中出现神经元分化的标志物Ⅲ β-tubulin蛋白的表达。这种基因表达变化提示,在特定的培养环境下,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内可能出现了基因重排,使造血潜能的干细胞表达神经细胞发育分子。结论: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包含部分具有向神经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适合条件下,表达神经分化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转染技术抑制或增强SMYD3基因的表达,以探讨SMYD3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机制。方法:以MTY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研究抑制或增强SMYD3基因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经转染后,胞内SMYD3、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产物,以及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用针对SMYD3基因的shRNAs表达质粒转染MCF-7细胞后,其SMYD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中ERK1/2、CyclinD1和CDK4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增强SMYD3基因表达能明显促进MCF-7细胞克隆形成。结论:SMYD3可通过激活ERK/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和CDK4的水平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血液透析液是由A液和B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中A液成份包括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和枸橼酸,B液成份是碳酸氢钠,A液和B液混合后会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镁沉淀,这些物质容易附着在装置和液回路配管内壁,可造成配管阻塞和微生物滋生[1],影响透析机的正常使用,必须进行钙沉淀的清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保透析器复用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半自动手工复用和全自动复用机复用的操作流程进行对比,对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步骤进行比较,分析半自动手工复用与全自动复用机各自复用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结果:全自动复用机复用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半自动手工复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用水量大。结论:复用机在设计上可进行针对性的改进,透析器复用时应预防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