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KD)中的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KD患儿91例(KD组),以同期住院的80例呼吸道感染伴发热并排除心肌受累的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KD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与不同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的关系。结果 KD组NT‐proBNP水平为(1042.38±528.7) 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458.6±412.3)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 r=0.442,P<0.05 ),与血细胞比容、血钠及血清蛋白呈负相关(分别为 r=-0.216,P=0.045;r=-0.204,P=0.041;r=-0.315,P=0.0003)。NT‐proBNP诊断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诊断界值530 pg/mL ,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70.1%、84.0%。结论 KD急性期NT‐proBNP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KD的一个可靠指标,并且高水平的NT‐proBNP与系统性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尤其是高热,易导致5岁以下小儿发生惊厥,因此及时退热非常重要.临床常用的解热药有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及安乃近等.以往使用的氨基比林、安乃近、非那西丁毒副作用大,现已渐渐减少使用,常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起到很好疗效,布洛芬作用更明显,而且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内皮功能紊乱是KD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氧化氮(NO)是内皮功能紊乱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气体分子。本文通过检测KD患儿血清NO水平,并分析与白细胞(WBC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旨在探讨NO在KD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为探索KD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延迟使用IVIG治疗的KD患儿78例记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d内接受IVIG治疗且在性别、年龄、体重与之匹配的患儿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BC、NEUT、HGb、PLT、AI用、AST、TB和CRP等,并计算改变分数(Fractionalchanges,FC);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急性期及恢复期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s)的例数,CALs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典型川崎病(IKD)的例数、发病至IVIG的时间、NEUT、ALT及CRP明显增高,PIJr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NEUT、ALT和CRP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前、急性期和恢复期,观察组CALs总例数(CAD与CAA之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延迟IVIG治疗与早期IVIG治疗对KD患者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相当,但延迟IVIG治疗与CALs的发生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及粪便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5年2月间50例因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入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西固区医院儿科的患儿粪便及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8及IFNγ的含量。选取21例同龄正常儿童血清及粪便作对照。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及粪便IL-18,IFNγ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0.05),而且血清IFNγ含量与呕吐次数呈负相关(r=-0.368,P<0.05),粪便IL-18含量与腹泻次数呈负相关(r=-0.414,P<0.05),血清IL18含量与血清IFNγ含量呈正相关性(r=0.416,P<0.05)。结论:IL18及IFNγ在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时血清和粪便中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能在轮状病毒感染早期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7例,依据改良Ross评分法分为心力衰竭组(71例)和无心力衰竭组(26例)。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GDF-15和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GDF-15与改良Ross评分、LVEF及NT-proBNP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计算GDF-15曲线下面积及诊断心力衰竭的截断值。结果:心力衰竭组患儿血清GDF-15和NT-proBNP水平较无心力衰竭组显著增高,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DF-15水平与改良Ross评分及血清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705和0.810,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21,P<0.01)。GDF-15诊断心力衰竭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757,当GDF-15的诊断界值为1306 n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8%和71.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血清GDF-15明显升高,血清GDF-15水平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LVEF及NT-proBN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GDF-15可能成为诊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一项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急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们于2003年10月-2004年1月在腹泻病流行期间,用干扰素水针剂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50例,并对患儿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RVAg)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复张后动态P-V曲线呼气支形态和肺泡闭合压的相关性,为儿童机械通气过程中选择维持塌陷肺泡持续复张的最佳PEEP提供简捷的方法。方法对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分别采用P-V曲线呼气支和测量肺闭合压的方法设定PEEP,同时在设定的PEEP情况下测量氧合指数。结果采用P-V曲线呼气支设定PEEP和测量肺闭合压的方法设定PEEP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P-V曲线呼气支形态设定最佳PEEP是切实可行的,可为儿童机械通气过程中选择维持塌陷肺泡持续复张的最佳PEEP提供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AT1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对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血管重构是否有叠加效应.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350 ~400 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干预组、氯沙坦干预组及卡托普利+氯沙坦联合干预组.5周后观察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室质量即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肺小动脉中膜厚度(WT)和新生内膜形成以及无肌型小动脉肌化程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α-actin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韧黏素-C(TN-C)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有新生内膜形成,该组mPAP(39.42 ±3.15) mm Hg(1 mmHg=0.133 kPa)、心室质量(64.26±3.85)%、肺小动脉WT百分比(61.59±5.23)%、肺小动脉肌化程度(75.21±6.77)%、肺小动脉新生内膜增殖度(80.80±6.54)%及TN-CmRNA(△△Ct)(1.10±0.56)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7.61±1.68) mm Hg、(26.35±3.04)%、(11.22±2.10)%、(16.57±2.31)%、0、4.6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模型组上述各项指标较其他干预组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卡托普利+氯沙坦联合干预组与卡托普利、氯沙坦单独干预组进行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卡托普利及氯沙坦可干预PAH肺血管重构,从而缓解PAH和肺血管重构的形成;二者联合应用未证实产生叠加或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EVE)含量检测对该病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诊断明确的川崎病患儿共60例作为病例组,抽取其发病0~11d(病理Ⅰ期)、12~25d(病理Ⅱ期)时外周静脉血;将60例同期因发热就诊的非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于发热急性期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EVE含量,病例组分别于发病7d和14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析患儿血清EVE含量与其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Ⅰ期和Ⅱ期时的血清EV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Ⅰ期时有冠状动脉损伤者3例,Ⅱ期时有冠状动脉损伤者17例,病例组中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中EVE含量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E含量测定可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