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mpC酶在主要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中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修礼  刘晓宇  孙怡群  樊新 《医学争鸣》2003,24(23):2150-2153
目的:调查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T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结果: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18.9%,52.8%,其中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阴沟肠杆菌为主,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5.4%;绿脓杆菌产AmpC酶和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18.2%,,42.0%,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3.6%;不动杆菌的产酶率均在8.0%以下,产酶菌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除绿脓杆菌外,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菌株.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泰能(IMP)的敏感性为99.5%,而对舒普深(CPZ)的耐药率平均为13.8%;非发酵菌对IMP,马斯平(FEP)、CPZ的耐药率平均分别为20.4%,44.3%,18.6%.结论: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率高于非发酵菌,产AmpC酶的菌株已近20.0%,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绿脓杆菌产ES-BLs的菌株也较高,也应该加强监控.对产酶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对重症感染患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点应用泰能或舒普深治疗。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携带和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陕西省西安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 (SP)携带及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01年8~10月门诊就诊、年龄1个月~5岁、急性呼吸道感染、未使用或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d共234例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 ,分离培养SP ,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SP携带率为28.2 % ,年龄主要为1~4岁 ,家中居住、就诊前未使用抗生素的儿童携菌率较高。共分离出66株SP ,其中100 %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 ,对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耐药率>80% ,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54 %。结论西安地区SP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携带率近1/3 ,对多种抗生素有不同耐药性和敏感性 ,以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多重耐药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联用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或API系统鉴定到种。MRSA鉴定应用乳胶凝集试剂盒,药敏试验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结果万古霉素对40株MRSA的MIC90为4mg/L,而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联用MIC90降为0.25~1mg/L。结论万古霉素与上述三种药物联用以协同作用为主,抗菌活性提高4倍以上。临床上治疗由MRSA引起的重症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万古霉素与亚胺培南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新型TaqMan-MGB探针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MGB探针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TaqMan-MGB探针技术为基础,用已克隆的mecA基因作参比品,实时检测临床标本和阴性参考品。结果所建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个基因拷贝/反应,在100~109范围内,CT值(C代表Cycle,T代表阈值)同DNA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用该方法检测20例MRSA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结果均为阳性;用该方法检测20个非MRSA细菌株,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临床MRSA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5.
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确定重症监护室(ICU)铜绿假单胞菌流行菌株血清型别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控制措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日本生研株式会社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分型试剂盒,对某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ICU住院患者痰液及相关环境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及耐药性监测。结果3个ICU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8株,对其中80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分型率90.91%;所占比率较大的血清型为:B型52.27%,G型22.73%,未分型菌9.09%。各型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种类数为:B与G型10种,未分型菌9种,D与E型8种,F型7种,I,M与K型<3种;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总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曲松67.05%,阿洛西林61.36%,头孢吡肟44.32%,替卡西林/他唑巴坦54.55%,阿米卡星56.82%,头孢哌酮46.59%,左氧氟沙星54.55%,头孢哌酮/舒巴坦6.82%,亚胺培南55.68%,头孢他啶28.41%;B型菌的耐药率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该院ICU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分型以B型为主;以多重耐药菌株多见;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此两种药可作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Diascie Pro Bact全自动微生物分离培养系统(简称Diascie Pro Bact)与Copan Wasp全自动微生物前处理系统(简称Copan Wasp)及手工法的微生物分离效果,评估Diascie Pro Ba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痰、中段尿样本各50例,分别采用Diascie Pro Bact和Copan Wasp及手工法进行划线接种和分离培养。痰样本采用四区划线方式,35℃5%CO_2孵育箱培养;中段尿样本采用连续划线方式,35℃普通孵育箱培养。24 h后观察2种样本的细菌生长情况,并对其分离的菌种数量、细菌生长量、有效单个菌落分离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1)分离菌种数量。痰样本中Diascie Pro Bact分离0(无细菌生长)、1、2及≥3种菌的样本分别为1、16、8和25例,Copan Wasp分别为1、14、10和25例,手工法分别为2、14、9和25例;中段尿样本中Diascie Pro Bact分离0(无细菌生长)、1、2及≥3种菌的样本分别为20、16、8和6例,Copan Wasp分别为18、17、9及6例,手工法分别为19、18、7和6例。3种方法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细菌生长量。对于痰样本,Diascie Pro Bact分离细菌≤10×10~3、100×10~3、1 000×10~3及≥10 000×10~3 cfu/mL的样本分别为4、5、8和33例,Copan Wasp分别为5、5、9和31例,手工法分别为6、7、10和27例;对于中段尿样本,Diascie Pro Bact分离细菌0(无细菌生长)、10~3~10~4、10~4~10~5和10~5 cfu/mL的样本分别为20、8、5和17例,Copan Wasp分别为18、9、6和17例,手工法分别为19、7、6和18例。3种方法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单个菌落。对于痰样本,Diascie Pro Bact为9.78±5.37,Copan Wasp为10.48±5.59,手工法为8.82±5.31;对于中段尿样本,Diascie Pro Bact为8.78±4.38,Copan Wasp为9.74±4.49,手工法为7.33±5.03。3种方法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ascie Pro Bact各性能指标与Copan Wasp和手工法无明显差异,可替代手工法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菌落分离效率,减少再次分离,缩短报告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鉴定,应用VITEKI和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系统鉴定菌株;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根据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2013年共检出6681株病原菌,临床分离的细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分离菌株的前五位,分离率分别为17.2%、14.19%、13.31%、12.26%、9.52%,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分别为56.94%、41.5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为59.18%。检出耐万古霉素、耐利奈唑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仍是临床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对多种抗生素都处于比较高水平的耐药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医院内重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自身的感染状况制定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高度重视多药耐药菌感染者的有效隔离,以防控耐药菌的扩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实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临床细菌学检验对控制医院内感染和疾病的诊治显得更为重要,对细菌检验实验室数据的统计、调查、查询等分析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且不能满足准确快速的为临床提供诊治信息和实验室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研究设计编制了细菌检验实验室数据微机程序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将病人资料和实验数据按组段录入数据库,以备查询、统计、打  相似文献   
9.
<正>普卢利沙星(prulifloxacin,PRU)为第四代喹诺酮类产品,由日本新药公司和明治制果公司共同研发成功,于2002年7月获准在日本上市。该药在化学结构上作了重要改变,在C-2位上引入硫原子,因而除了保持第三代喹诺酮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药敏试验应用K-B纸片法和肉汤倍比稀释法,按NCCLS标准进行。结果125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0.0%),产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25.3%和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0.0%和6.0%,对头孢吡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7.3%和26.0%,头孢吡肟对两种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50)为8.0 mg/L和16.0 mg/L、MIC90为32.0 mg/L和>64.0 mg/L,抑菌率分别为61.3%和48.0%。结论对两种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亚胺培南治疗。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近2年比较稳定,临床应加强该药物的管理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