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以来,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国产对称型双盘状和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先后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已成为VSD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自2002年7月开展VSD封堵术以来,已完成689例膜周型VSD伴发膜部瘤的封堵治疗。现对39例膜周部VSD伴发膜部瘤采用国产特制A482双盘非对称型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是心脏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对于病症的诊断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分析 ,药物及特殊治疗技术的疗效判断 ,指导患者的康复锻炼 ,均有其他检查不可代替的意义 [1 ] .我院 1 995/ 2 0 0 0年共收治 31 0例因胸痛拟诊冠心病患者在我院做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术前 1 wk内均实施平板运动试验 (TET) .现对 31 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强阳性患者动脉病变特点及治疗对策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31 0 (男 2 60 ,女 50 )例因胸痛拟诊冠心病患者在我院作冠状动脉造影 (CAG)术前 1 wk内均行 TET检查 ,…  相似文献   
3.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肌损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ASD患者(ASD组)、16例诊断性导管介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诊断性导管介入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 h及24 h,ASD组较术前升高,诊断性导管介入组与术前无差异,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2 h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D的介入治疗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非常规方法选择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可行性。方法 :患者 15 8例 ,年龄 1~ 6 5 (2 7士 19)岁。其中常规组 4 1例 ,非常规组 117例。非常规组按照选择封堵器的最终依据不同 ,分为 3组。A组 :33例 ,根据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测量的 ASD最大径直接选择封堵器 ;B组 :4 6例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监测指导下球囊充盈测量 ASD伸展径 (BSD) ,根据 BSD选择封堵器 ;C组 :38例 ,根据 TTE测量的 ASD最大径直接选择封堵器。结果 :各组患者 ASD的边缘、大小和选择封堵器的大小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各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 0 %。非常规各组完全闭合率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手术操作时和 (或 )透视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 (P<0 .0 1)。结论 :非常规法选择 Amplatzer封堵器对大部分 ASD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房缺周缘较长、较硬者 ,及边缘为硬缘和极软缘组成而剔除极软缘者 ,TEE或 TTE可直接指导 Amplatzer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对于房缺缘较软者 ,应结合球囊测量房缺伸展径选择封堵器  相似文献   
5.
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大小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后左心大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全组患者 3 0例 ,年龄 15~5 6(2 9± 14 )岁。均于术前、术后 48h、术后 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SD封堵术后 48h,左心室大小和左室功能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与术前、术后 48h比较 ,术后 3月左心室前后径和横径显著增加 (P<0 .0 1) ;左室每搏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短轴缩短率亦明显增加 (P<0 .0 1或 P<0 .0 5 )。但左心室舒张期末最大长径和左房长、横径均无显著变化 (P>0 .0 5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 ASD封堵术后 48h患者左心室已开始增大 ,左心功能有所增增加 ,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术后 3月左心室明显增大 ,左室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34例患者,男12例,女22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是16例、7例、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2例;VSD合并PDA3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1例;2例并发3种畸形(并发ASD、VSD和PDA1例,并发ASD、PS和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4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16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Hg下降到术后14.3±9.5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1.0和1.2cm2增加到术后1.9和2.0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29和26mmHg降至8和7mmHg。对于1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者,用18mmASD伞成功封堵16mmPDA,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症状,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术后72h、1个月、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左心房、左心室进行性地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行X线检查,肺血均明显减少,房室内径均明显恢复。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O%,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一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鼎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 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 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 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 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0%,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代政学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0,12(2):135-136
老年与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也较大。作者分析了 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患者和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以此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 1995 - 0 6~ 1997- 0 7我院住院病例 ,年龄小于或等于 40岁 ,均以急性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入院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 48例 (青年组 )。同期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住院的年龄大于或等于 6 0岁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 132例 (老年组 ) ,排除了非典型心绞痛、心肌病及心脏瓣膜病。1.2 方法 入院后详细询…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作用的再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全组148例,年龄0.6~64岁,平均(24.1±21.8)岁.根据造影结果按Krichenko方法分型,按PDA最窄处直径分为直径<2.5mm的Ⅰ组、直径2.5~10.0mm的Ⅱ组和直径>10.0mm的Ⅲ组.采用Cook或PFM弹簧圈和Amplatzer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结果148例PDA患者中145例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PDA最窄处直径造影测量为Ⅰ组34例,(1.9±0.4)mm,Ⅱ组97例,(5.6±2.3)mm和Ⅲ组14例,(13.8±4.1)mm,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为(2.1±0.6)mm,(5.9±2.4)mm和(11.2±1.9)mm(5.4±1.8)mm,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48例PDA 10例用COOK弹簧圈、8例用PFM弹簧圈、126例用Amplatzer封堵器,2例用Amplatzer间隔封堵器治疗,2例有严重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其中3例直接依据超声结果选择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即刻造影21.7%(31/143)有微量残余分流,1例间隔封堵器治疗后有少-中量残余分流,13h后发生溶血,72h后外科急诊行PDA缝合术.后术24~48h超声心动图仅4例有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m,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PDA介入治疗术前筛选合适患者、判断PDA的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术后治疗效果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术中仍应结合主动脉造影了解PDA的形态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但超声测量PDA的直径大小是选择封堵器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