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发生的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5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PSCI患者73例分为脑卒中后痴呆(PSD)组28例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SCI-ND)组45例,脑卒中后非认知障碍(非PSCI)组32例。PSCI患者又分为BPS组50例和非BPS组23例。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分型,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和腔隙性脑梗死型(LACI)。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PS评估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PSD组和PSCI-ND组NIHSS评分、NPI总分、BP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PSCI组,教育年限明显低于非PSCI组(P<0.05)。PSD组年龄明显高于PSCI-ND组(P<0.05)。BPS组ADL总分、MMSE总分和MoCA总分明显低于非BPS组[(86.90±10.50)分vs(92.61±10.10)分,P=0.032;(24.39±2.13)分vs(20.36±4.27)分,P=0.000;(17.04±4.23)分vs(22.00±2.65)分,P=0.000]。与非BPS组比较,BPS组PACI发生率明显升高(52.0%vs 4.3%,P=0.000),LACI发生率明显降低(20.0%vs 56.5%,P=0.002)。PSD组和PSCI-ND组幻觉、激越、抑郁、淡漠、异常运动和睡眠行为障碍比例明显高于非PSCI组(P<0.05)。PSD组激越、抑郁、淡漠和睡眠行为障碍比例明显高于PSCI-ND组(P<0.05)。结论PSCI患者较易出现BPS,其认知水平不同BPS发生率及表现不同,揭示了PSCI的临床异质性特点,为PSCI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癫痫儿童持续性注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儿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其中注意障碍尤其是持续性注意损害正逐步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影响癫痫儿童持续性注意损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癫痫的发作类型、癫痫灶的部位、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和抗癫痫药物等。因此在选择患儿个体化治疗方案时,持续性注意损害是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本文就注意的组成、检测方法、癫痫儿童持续性注意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5(OH)2D3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凋亡及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外周血PMN,然后于含或不含1,25(OH)2D3培养液中培养24 h,分别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MN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的含量变化。结果:与1,25(OH)2D3未干预组相比,1,25(OH)2D3干预组PMN凋亡率均升高,P<0.05; 1,25(OH)2D3干预组两两比较发现,10-8 mol/L干预组PMN凋亡率>10-6 mol/L干预组>10-10 mol/L干预组(P<0.05)。ELISA检测PMN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结果显示,1,25(OH)2D3干预组TNF-α、IL-1β、IL-6、NE的水平均较未干预组低(P<0.05)。结论:1,25(OH)2D3能够促进PMN凋亡,下调炎性介质的表达,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通过皮肤暴露于阳光下自行合成内源性维生素或从饮食中获取. 目前,维生素D的缺乏或不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不仅影响着骨骼肌肉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癌症、糖尿病、牙周炎等. 在牙周维护和牙周治疗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够增加颌骨骨密度,抑制牙槽骨吸收,促进牙周组织愈合,降低失牙率. 其具体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参与骨代谢和免疫调节有关. 本文就维生素D对牙周炎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儿童基本认知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儿童的基本认知能力状况.方法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基本认知能力测验>(2.0版)软件,对纳入对象进行榆测.比较两组间基本认知指标的差异,并采取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智力(IQ、受教育程度、病程、首发年龄等因素对各测试指标的影响.结果 癫痫组与正常组的IQ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汁学意义.但两组比较患儿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总分值明显下降(P<0.01),具体表现在数字鉴别(P<0.01)、汉字快速比较(P<0.01)、心算(P<0.01)、汉字旋转(P<0.05)、数字工作记忆(P<0.05)及无意义图形再认(P<0.05)等方面.而双字词再认比较差异无统汁学意义.推理能力是影响认知能力的最显著的因素;首发年龄则是汉字快速对比、汉字旋转最显著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表明智力正常的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儿童存在基本认知能力损害,涉及信息加工速度、心算效率、空间旋转、工作记忆、短时图形记忆等诸多认知领域.患儿的基本认知能力受推理能力影响最显著;首发年龄则是信息加工速度、空间旋转的显著疾病相关凶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促进作用,并借助视频脑电技术探讨镜像疗法对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早期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视频脑电技术分析2组患者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脑电信号采集点为Cz、CPz、CP3及C3共4个区域)。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分别为(31.07±7.75)分、(31.27±7.66)分和(72.97±16.38)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分别为(-0.28±0.09)、(-0.32±0.13)、(-0.28±0.12)及(-0.32±0.13)]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早期康复干预中辅以镜像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借助视频脑电技术发现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作用较明显,从电生理角度初步揭示镜像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发性腔隙性梗死(singlelacunarinfarct,SLI)和同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multiple lacunar infarct, MLI)的特征以及二者危险因素和病因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13日期间所有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筛选腔隙性梗死,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病灶数量和部位分为S LI组、单侧同一血管供血区M LI组( M LI 1组)和单侧不同血管供血区M LI组( M LI 2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潜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LI 1组同侧颈动脉斑块(73.33%对48.67%;χ2=5.801,P=0.016)、同侧不稳定颈动脉斑块(70.0%对42.5%;χ2=7.192,P=0.007)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16.67%对1.77%;χ2=8.327,P=0.004)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LI组;MLI 2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SLI组(40.0%对0.88%;χ2=15.887,P<0.001);其余危险因素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 OR)14.45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58~134.011;P=0.019]和同侧颈动脉狭窄≥50%( OR 11.483,95%CI 2.202~59.891;P=0.011)为M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LI可能具有与SLI不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栓塞为M LI的重要发病机制,而S LI则不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灿灿  徐耀  张熙斌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0):1089-1094
正脑干解剖结构致密,神经核团及纤维束交错纵横。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为少见的脑干综合征,二者合并出现并不多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增长、增粗和扭曲为特点的脑血管病,临床上多以后循环梗死就诊,尤其以脑干梗死居多,因其临床症状多隐匿,容易疏忽而漏诊。现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伴VB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