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放射样疼痛,伴大便排不尽感及小便失禁3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T12~L1锥体水平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内有大量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未能切除而关闭切口,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痛觉过敏,鞍区感觉减退。胸腰椎MR/显示T12-L1锥体水平脊髓圆锥内一类椭圆形,边界尚清,异常信号影,T1W呈稍高信号、T2W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邻近区域可见不规则点、线状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检查见动脉期L1.2锥体水平椎管内造影剂的异常浓集区域,主要由左侧第12肋间动脉供血。手术取原切口进入,剪开硬脊膜,见脊髓背侧团块状迂曲的引流静脉,并在引流静脉腹侧可见棕黄色实质性肿瘤,位于圆锥右侧方的软脊膜下,椭圆形约2cm,与脊髓边界较清晰,血供丰富,手术首先切断来源于脊髓腹侧的供血动脉,然后沿边界小心分离肿瘤,边分离边电凝缩小肿瘤体积,肿瘤与数根马尾神经根粘连,小心剥离保留马尾神经,最后离断肿瘤引流静脉,全切肿瘤。病理报告:肿瘤大体呈花生米粒大小,灰褐色切面,镜下见片状分布小血管,其间夹杂瘤细胞,胞浆泡沫状,核圆,居中,免疫组化S100(+)、Lyso(+)、GFAP(-)、EMA(-)、CD34血管(+),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控制良好,复查胸腰椎MRI示肿瘤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使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脊柱内固定。方法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6例患者置入70根椎弓根(侧块)螺钉。通过术后X线摄片核实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置入的70根椎弓根(侧块)螺钉长度和直径选择合适,其中68根(97·1%)固定位置及方向准确;早期曾有1根穿出至椎体前方(<1mm),未作处理;1根穿出至椎间盘,经翻修后固定情况良好。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症状。结论使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前瞻性地判断置入椎弓根(侧块)钉的大小、位置,实时监测置入过程,提高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术中脊柱影像三维重建及注册配准对神经导航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颞底-小脑幕入路切除骑跨岩尖的中后颅窝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后颅窝肿瘤主要有三叉神经鞘瘤和脑膜瘤。该部位肿瘤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切除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目前针对该部位的手术入路较多,但如何根据肿瘤生长特点来选择合理手术入路是手术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方案下,联合应用正中神经脑干躯体感觉诱发电位(MN-BSEP)和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STTES-MEP)对颈髓手术实施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变换不同的刺激条件、记录条件、技术参数,分别摸索MN-BSEP和STTES-MEP的可靠检测方法,并按照总结得到的技术规范,选择我科15例接受颈髓手术的病人,进行术中联合监护,对照分析术前和术后脊髓功能的改变和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MN-BSEP基本不受麻醉影响,术后的改变与术后病人感觉功能的转归情况相吻合;STTES-MEP与麻醉方案有关,在异丙酚麻醉下,可记录到清晰、稳定的运动诱发电位,其术后的变化与术后病人肌力的转归情况相吻合。结论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联合应用MN-BSEP和STTES-MEP实现对颈髓功能的术中监护是可行的,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或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监护。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肿瘤系指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包括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骨质等)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1]。根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定位和定性诊断。神经外科医师术前除需对不同类型的肿瘤进行鉴别,还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后者更易被忽视。在本文中,笔者拟对椎管内肿瘤的鉴别诊断进行总结。一、脊柱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8例原发性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18例患者手术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术后1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个月,无术后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 原发性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为少见类型室管膜瘤,遵循正确、合理的操作方法全切后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iR-125b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Gli1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标本25例,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25b和Gli1的表达,分析miR-125b和Gli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miR-125b在各级别胶质瘤[星形细胞瘤(0.754±0.085)、间变星形细胞瘤(0.545±0.075)和胶质母细胞瘤(0.340±0.056)]中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1.000)下调(均P0.05),miR-125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②Gli1表达水平在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1.034±0.093)、间变星形细胞瘤(1.203±0.113)和胶质母细胞瘤(1.578±0.087)]较正常脑组织(1.000)略高,肿瘤的恶性程度与Gli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间变星形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iR-125b低表达和Gli1过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iR-125b低表达和Gli1过表达与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由于枕大孔区腹侧脑膜瘤暴露困难、血供丰富,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组织,所以手术困难、风险很大。既往常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及枕下正中人路,难以充分暴露枕大孔腹侧肿瘤和神经、血管结构,因而手术疗效欠佳。作者自2000年7月至2004年6月采用远外侧人路对16例枕大孔腹侧脑膜瘤进行手术切除,疗效满意,现对手术人路暴露、术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鸟枪法( Shot-gun)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和正常室管膜蛋白表达谱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采集8例脊髓室管膜瘤标本和4例室管膜标本获取蛋向,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考马斯亮篮染色、切胶和酶解,串联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并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室管膜组鉴定组2758蛋白,室管膜瘤组鉴定2721个蛋白.其中1631个蛋白质在肿瘤组和对照组均有表达,1090个蛋白质仅在肿瘤组中表达,1127个蛋白质仅在对照组中表达.结论 SDS-PAGE 三维Shot-gun串联质谱技术为定量比较蛋白组学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奠定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MEP),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共4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给予异丙酚全静脉麻醉,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刺激参数:30~100 mA;单个脉冲波宽:100~500 μs;脉冲波间隔时间:1.25~5 ms;每串所含脉冲波个数:2~5个/串)诱发运动诱发电位,记录对侧上肢前臂屈肌群,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所获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考察各刺激参数对所获电位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结果在94.6%的患者中,采用80~100 mA,500 μs,2 ms,4个/串的刺激参数组合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MEP.结论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配合使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可以获得MEP,有望实现对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