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NG)、高血糖1组和2组(HG1和HG2),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期间诱导急性期高血糖。MCAO后24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灶以了解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相关性,并观察缺血同侧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NG组、HG1组和HG2组血糖分别达约4.0~5.0 mmol/L、10.0 mmol/L和20.0 mmol/L目标值。HG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灶均比NG组、HG1组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G1组与N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改变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灶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轻度急性期高血糖(10.0 mmol/L)可能通过保护受损的神经干细胞而不加重梗死性脑损伤,重度急性期高血糖(20.0mmol/L)则可能通过恶化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加重梗死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认为炎症在其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可通过其受体和特定信号转导通路对机体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等发挥生物学功能[2].目前发现,TGF-β1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脑缺血后损伤与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TGF-β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和潜在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是心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颈动脉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占19%~35%。相较于由颈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几率更高。且无论其位置如何,颈动脉斑块都会增加卒中的风险。因而,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成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关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旨在逆转和减少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的性质,减少斑块破裂出血以及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并降低未来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笔者从以上角度出发,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药物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 ,1 8岁夜盲 ,视力下降 1 2年 ,行走不稳 1 0年 ,听力下降 4年。患者于 6岁开始出现傍晚时分视力下降 ,并进行性加重 ,半年后白天视力也下降。诊断为夜盲症 ,眼底检查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 ,8岁开始行走不稳 ,时有跌倒 ,症状仍以夜间明显 ,白天轻。 4年前出现双耳听力下降 ,右耳严重 ,无耳鸣。入院查体 :意识清楚 ,发育正常 ,行为正常 ,营养好 ,查体合作 ,言语流利 ,智力基本正常。双侧瞳孔等圆等大 ,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力下降 ,视野缩小 ,眼球活动、辐辏调节正常。可见双侧水平性眼震 ,快相向左。音叉振动觉上肢正常 ,约持续 1…  相似文献   
5.
肾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形成的可能机制 ,观察脑内大动脉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比较 14周后的肾性高血压大鼠 (实验组 )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变化 ,并检测血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内皮素 (ET) ,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脑组织c sis基因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平滑肌增厚、血管横切面积、中层面积、管腔面积增大 ;基底动脉平滑肌增厚、中层面积增大 ,血管横切面积、管腔面积变窄。血液粘度增高 ,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c sis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结论 肾动脉狭窄可引起大鼠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管重构 ,血液粘度增高以及血浆ET、CGRP合成、分泌不平衡 ;c sis基因表达增多等这些变化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解剖性肝切除术(AH)是以荷瘤门静脉流域为目标的肝切除,它符合精准肝切除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肝细胞癌(H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的主流。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于HCC患者行AH在肿瘤学获益方面是否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NAH)仍有争议,而产生这种争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手术依据—Couinaud肝脏分段法与患者现实肝脏脉管解剖学上的偏差,导致未能完全清除所有的荷瘤门静脉流域。三维(3D)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可帮助外科医师在术前更加直观和充分地了解患者的肝内脉管走行及变异情况,做出最贴合实际的荷瘤门静脉流域分析,指导制定个体化的精准AH。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介绍腹腔镜下实施AH的步骤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脏外科2022年收治的2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单个肿块,累及相邻2个肝段。术前通过专业软件进行肝脏及肿块的3D成像分析,将荷瘤门静脉及其流域设定为切除范围,同时兼顾手术标本能够满足最小安全切缘(1 cm),否则需要纳入邻近1~2支门脉分支及其流域,适当扩大切除范围以满足安全切缘。术中采用3D腹腔镜,在低中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临床特点、病理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97例.诊断为单纯性多发性肌炎(PM)54例;单纯性皮肌炎(DM)78例;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17例;伴恶性肿瘤13例.临床特点以近端肌无力为首发症状者多见,以肌痛者次之.皮肌炎伴发肿瘤10例、多发性肌炎伴发肿瘤3例.有肌电图记录122例中,有异常者114例(93.44%),无异常者8例.实验室检查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肌酸激酶升高最为敏感.98例接受病理学检查,均符合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的病理特点.其中有3例除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外,还可见到脂肪细胞、泡沫细胞,符合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者137例(82.09%),治疗无改善及自动出院者6例(4.48%),死亡19例(11.73%).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肌力恢复到5级或接近到5级.结论 特发性炎性肌病男女发病比率为1:1.49,女性略多.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占大多数,表现为上楼无力,以肌痛者次之.皮肌炎更易伴肿瘤发生.肌电图是诊断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的重要检查手段,阳性率占93.4%,但仍要以临床特点及病理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如果病理检查见到脂肪细胞、泡沫细胞时应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而不应该诊断PM或DM,并以皮质激素效果好.临床和病理科医师应加强对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脑血栓溶栓疗法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血栓形成是脑部血管闭塞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清除动脉血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超早期和早期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血栓溶栓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使溶栓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方法,溶栓疗法在脑血栓的抢救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黄芪提取物对β-淀粉样蛋白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黄芪提取物(EA)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克隆化的PC12细胞株,应用不同浓度(20、40、80 μg/mL)EA作用于10 μmol/L 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用荧光比色法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PC12细胞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3种浓度的EA均可使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MTT比色实验A570值增加,胞内ROS水平减少,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作用越明显. 结论 EA可能通过抗氧化损伤和抑制细胞凋亡对抗AB的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且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临床特点、病理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97例.诊断为单纯性多发性肌炎(PM)54例;单纯性皮肌炎(DM)78例;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17例;伴恶性肿瘤13例.临床特点以近端肌无力为首发症状者多见,以肌痛者次之.皮肌炎伴发肿瘤10例、多发性肌炎伴发肿瘤3例.有肌电图记录122例中,有异常者114例(93.44%),无异常者8例.实验室检查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肌酸激酶升高最为敏感.98例接受病理学检查,均符合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的病理特点.其中有3例除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外,还可见到脂肪细胞、泡沫细胞,符合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者137例(82.09%),治疗无改善及自动出院者6例(4.48%),死亡19例(11.73%).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肌力恢复到5级或接近到5级.结论 特发性炎性肌病男女发病比率为1:1.49,女性略多.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占大多数,表现为上楼无力,以肌痛者次之.皮肌炎更易伴肿瘤发生.肌电图是诊断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的重要检查手段,阳性率占93.4%,但仍要以临床特点及病理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如果病理检查见到脂肪细胞、泡沫细胞时应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而不应该诊断PM或DM,并以皮质激素效果好.临床和病理科医师应加强对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