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回顾分析眶内电针(IEA)治疗Fisher综合征(MFS)眼肌麻痹疗效及MFS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接受IEA治疗的MFS患者27例的资料,对一般资料、受累颅神经、感染情况、治疗前后最大复视角度、治疗及恢复情况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接受IEA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1.04±46.23)d,接受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的平均天数为(33.67±21.96)d。临床痊愈(无复视致残)24例(88.9%)。治疗后,左眼和右眼的最大复视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MFS眼肌麻痹特点:100%患者有外展神经病变,其中11.1%为单侧病变,88.9%为双侧受累;37.0%合并III、VI对颅神经麻痹,无孤立的III或IV对颅神经麻痹患者。70.3%有感染史;11.1%伴发高血压、7.4%伴发高脂血症、3.7%伴发2型糖尿病。22.2%伴有Bell征,双侧受累4例,单侧受累2例。25.9%眼睑下垂,双侧受累5例,单侧受累2例。3.7%伴有双侧瞳孔散大。结论:IEA治疗可加快MFS眼肌麻痹症状恢复,MFS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可提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眶内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整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痊愈为结局指标。比较痊愈组与未痊愈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治疗次数、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患者,痊愈34例,有效5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9.47%。治疗前、后患者水平最大复视角度中位数分别为18.25°和7.03°,眼位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分和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痊愈组相比,痊愈组患者的外展神经麻痹程度较轻,发病时间较短,治疗次数较多,高血压、高血脂、缺血性心脏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比例较低(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展神经麻痹程度、发病时间、HHcy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β=-1.763,P=0.001;β=-0.038,P=0.013;β=-2.782,P=0.000),治疗次数是影响疗效的保护性因素(β=0.060,P=0.002)。结论:眶内电针能够改善甚至消除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症状,对外展神经麻痹的功能重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临床治疗效果受患者的发病时间、治疗次数、外展神经麻痹程度、Hcy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病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病程、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及有效共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7. 8%。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1);其中眼睑运动和水平内收较下视运动、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改善明显。回归分析:GCS严重程度、病程为针灸有效的危险因素,(β=-3. 835,P=0. 016;β=-4. 618,P=0. 049)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β=0. 406,P=0. 006);病程90天的患者疗效差,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为≤90天的1/100 (P 0. 05)。结论眶内电针可有效治疗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外肌较眼内肌恢复更好。其有效性受颅脑损伤程度,病程和治疗次数影响,GCS评分重,病程长、治疗次数少者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眶内电针治疗外伤性单侧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外伤性单侧展神经麻痹患者,分析性别、年龄、病程、患眼、昏迷、眶壁骨折、颅内出血、眼位评分、完全性麻痹及治疗次数等对痊愈的影响。结果:共收集103例患者,男76例,女27例;左眼患病66例;右眼患病37例;平均年龄(37.17±15.23)岁;眶内电针治疗后痊愈38例(36.89%),有效47例(45.63%),无效18例(17.48%),总有效率82.52%。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痊愈与未痊愈患者在年龄、病程、眼位评分、昏迷及颅内出血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痊愈的因素包括病程、眼位评分及治疗次数,其中病程、眼位评分为痊愈的危险因素(β=-0.013,P=0.043;β=-1.124,P=0.002);治疗次数为痊愈的保护因素(β=0.029,P=0.002)。结论:眶内电针是治疗外伤性单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患者病程越短、眼位评分越低、治疗次数越多痊愈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病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病程、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及有效共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7.8%。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眼睑运动和水平内收较下视运动、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改善明显。回归分析:GCS严重程度、病程为针灸有效的危险因素,(β=-3.835,P=0.016;β=-4.618,P=0.049)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β=0.406,P=0.006);病程>90天的患者疗效差,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为≤ 90天的1/100(P<0.05)。结论 眶内电针可有效治疗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外肌较眼内肌恢复更好。其有效性受颅脑损伤程度,病程和治疗次数影响,GCS评分重,病程长、治疗次数少者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眶内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外伤性瞳孔散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单眼外伤性瞳孔散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选用眶内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选用眼部腧穴常规针刺结合电针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分别记录每个疗程后患者自身患眼与健眼瞳孔直径大小差值,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瞳孔大小差值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39例,治愈率25.6%,总有效率89.7%;对照组39例,治愈率10.3%,总有效率74.4%,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针刺法结合电针与传统针刺结合电针对外伤性瞳孔散大的恢复以及光反射敏感度的提高均有治疗作用,前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眶内电针治疗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01—2021-07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经过眶内电针治疗的患者定为电针组,未电针治疗的患者定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电针组与对照组6个月、12个月时的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电针组以痊愈为结局指标,比较痊愈组与未痊愈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侧边、是否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发病至手术的时间)、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针灸时机(手术至开始针灸治疗的时间)、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的患者68例,其中电针组24例,未电针组共44例。12个月后电针组痊愈11例(11/24,45.83%),总恢复率95.83%,未电针组痊愈14例(14/44,31.82%),总恢复率68.18%。2组在6个月、12个月时恢复情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针组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疗法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65例单眼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眶内电针治疗,眼部取穴以外展神经所支配的外直肌肌腹的体表投影为针刺部位,配合远端取同侧外关、风池穴,眶内、眶外相邻两针连同一组电极,1.5 m A,1.5 Hz,电刺激4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观察8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给予基础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双眼移动距离差值、最大水平复视角度,观察二者变化趋势及相关性;统计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性别、病程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65例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痊愈4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70.8%,总有效率为93.8%。双眼移动距离差值于第1疗程后显著下降,随后逐渐接近正常;最大水平复视角度则随疗程增加缓慢下降,经Spearman相关分析二者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均P0.01)。疗效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眶内电针可改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眼球活动受限和复视症状,且治疗过程中眼球活动受限先于复视症状恢复。治疗次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伴随疾病对疗效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