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共9个动脉瘤,动脉瘤瘤体直径9~25 mm,平均16 mm。结果术后CTA或DSA证实: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新增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脑血管痉挛1例。随访5~11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术后伴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选取120例颅脑术后伴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联合用药及疗效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检测出病原菌212株,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细菌,比例分别为48.11%、27.83%、18.40%和5.66%;抗菌药物青霉素类为阿洛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菌素类为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和头孢曲松,内酰胺类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为丁胺卡那霉素,大环内酯类为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类为克林霉素,喹诺酮类为左氧氟沙星,酰胺醇类为氯霉素,多肽类为万古霉素,抗真菌为氟康唑,抗虫类为甲硝唑;联合用药中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的使用率最高;120例患者治疗后病死率12.50%,总有效率87.50%。结论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能提高有效率和康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颅外多器官转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8a间的回访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效果及转移情况,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术前影像与脑膜瘤不易区别,导致误诊。术中见脑膜有明显侵犯,血供丰富。术后病理需免疫组化确诊。术后随访期内发生原位复发及颅内附近转移和颅外多发转移。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发生颅外多发转移较为罕见,需与脑膜瘤、孤立性纤维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术后应常规行放疗,复发时可再次放疗并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侵袭性的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脑膜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20%,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但脑膜瘤细胞有向周围组织如脑组织、颅骨、硬脑膜等浸润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脑膜瘤转移和术后复发与其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肿瘤侵袭过程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受体介导的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肿瘤分泌的蛋白酶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降解;肿瘤迁徙到新的部位,增殖并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粘附分子、酶、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们各自作用于不同的环节,但相互之间又存在广泛的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的共同作用在脑膜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与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效果,给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3-06—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经颅脑外伤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35例,2组患者均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观察组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的同时应用腰大池引流,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浓度和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4.59±3.42)×106 L-1、(0.95±0.69)g/L、(3.12±0.51)mmol/L,观察组分别为(5.89±1.56)×106 L-1、(0.46±0.22)g/L、(4.64±0.61)mmol/L,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颅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一致,各病原菌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能显著提高治疗颅脑外伤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脑脊液各项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9例GCG的临床资料。9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进行放疗,同期口服替莫唑胺化疗。结果 9例肿瘤全切除,术后病理均为GCG(WHO分级Ⅳ级)。9例术后随访1~5年,其中5例病情稳定,GOS评分4分;复发4例,GOS评分3分;术后15、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 目前,GCG主要采用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是总体预后不佳,复发率及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生存情况和预后相关因素,以及多模态精准手术在老年GB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8年9月手术治疗的102例老年GB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等17个可能影响因素作为观察指标,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GBM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多模态精准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 本组患者至术后末次随访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u survival,OS)为11. 7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癫痫、KPS评分、肿瘤大小、多模态精准手术、手术切除程度、放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是影响老年GBM患者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 0. 001)、术前KPS评分(P=0. 002)、肿瘤切除程度(P 0. 001)、放化疗(P 0. 001)、同步放化疗(P=0. 046)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多模态精准手术组的全切率(73. 7%)及术后KSP评分(73. 7%)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37. 3%和45. 8%);并且比常规手术组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P 0. 05)。MGMT甲基化的患者中,替莫唑胺单药化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的中位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术前KPS评分60分的老年GBM患者接受最大范围的手术切除肿瘤,并术后行短程低频放疗及替莫唑胺化疗等综合治疗,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多模态精准手术可显著提高老年GBM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对于MGMT甲基化的老年GBM患者术后应尽早使用替莫唑胺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 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脑膜瘤手术根治标本进行E-cadherin和uPA测定.结果 E-cadherin在10例正常脑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60例脑膜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9.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Ⅲ级脑膜瘤与Ⅰ级脑膜瘤相比,E-cadher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正常脑组织中uPA均呈阴性表达,60例脑膜瘤中uPA在Ⅱ、Ⅲ级脑膜瘤中的表达强度高于在Ⅰ级脑膜瘤中的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低表达和uPA高表达与脑膜瘤侵袭性关系密切(P<0.05).脑膜瘤E-cadherin和uP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uPA可能在脑膜瘤的恶性进展中发挥某种作用;E-cadherin和uPA表达均是反映脑膜瘤的侵袭性重要指标,它们可能相互影响和共同调节脑膜瘤的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