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和振荡法分离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细胞的纯度鉴定;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共培养,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GFAP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抗体标记阳性,细胞纯度达98%;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加快,NSE阳性细胞及TH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可快速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包括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分化,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神经元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为诱导骨髓基质分化形成神经干细胞、神经元,以及移植鼠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奠定基础。方法取60~90g SD大鼠,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生长形态特点,并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表型。结果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第3代,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CD90表达阳性的细胞已占到92.9%。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表达阳性的细胞已从原代的73.4%降低到2.3%。结论传3代的细胞适合于细胞诱导分化,可作为理想细胞移植治疗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早期大脑少突胶质祖细胞及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变化及意义。方法:以线栓法制作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塞90min再灌注1d、3d和7d);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大鼠大脑梗死中心区、梗塞周边区和缺血对侧NG2和O4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梗死中心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梗塞周边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再灌注3d和7d增加显著;脑梗死对侧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年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塞周边区少突胶质祖细胞及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增多,可能参与缺血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5.
采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动态观察脐血贴壁生长细胞所分泌的IL-6、TNF水平和对造血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脐血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后有较高的IL-6分泌水平,TNF第一周分泌水平增高,第二周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实验性癫癎(EP)大鼠发作后海马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亚单位mRNA表达及其激动剂巴氯芬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EP发作后及巴氯芬干预后海马区GABABR亚单位GAR1a及GAR2 mRNA表达。结果KA致癎早期(6~12h)2种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广泛下降,至1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齿状回(DG)区mRNA表达开始回升,3d后表达水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A1与CA3区表达仍维持低水平(均P<0.05),但其表达水平渐向对照组水平恢复。巴氯芬干预后亚单位表达明显下降的时间点延迟,且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干预的致癎组(P<0.05~0.01)。结论致癎鼠2种亚单位表达下降后又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巴氯芬促进2种亚单位表达,增强GABA抑制作用,有利于控制EP,为筛选针对GABABR亚单位的抗癎药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立体定向术和新鲜未肝素化血液注入尾状核而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用药物干预后的脑出血组较单纯及脑出血组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水份含量及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变化。方法 用氢清除法分别测定血肿周围和远隔部位不同时限的rCBF;用干-湿重法测定两组评分的改变。结果 川芎嗪、尼莫通干预后的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及远隔部位的rCBF明显增加,脑水份含量降低,神经行为学明显改善,与单纯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川芎嗪、尼莫通对实验性脑出血有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内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内的核蛋白-髓鞘转录因子1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8/11在苏州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进行.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单次全脑2,10和30 Gy照射后观察1,7,28 d的9个组别,以及0Gy假照射组,共10个组,每组6只.用4MeV电子线作全脑照射,射野大小为3.0 cm×3.5 cm,剂量率为210~220 cGy/min.采用5'末端标记地高辛的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照射后早期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与照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皮质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0 Gy组大鼠较少,其余各组大鼠照射后1 d即开始增多,至照射后7 d和28 d已显著高于0 Gy组(P<0.01).②照射后1 d时,照射组大鼠大脑皮质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变化与照射剂量无明显相关(r=0.38,P>0.05);而照射后7 d和28 d时的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增加数与照射剂量呈负相关(r=0.48,0.49,P<0.05).结论:①脑照射后早期髓鞘转录因子1mRNA表达增多,促进少突胶质祖细胞和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向前分化,促进髓鞘蛋白基因的转录,从而参与早期脱髓鞘病变的修复过程.②大剂量照射引起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损伤较重,说明了放射性脑损伤的程度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动态观察自血光量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2-4个疗程后,患者淋巴细胞微核率未见明显增高,显示该治疗方法未引起细胞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