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其中神经元的凋亡及其影响逐渐被重视,实验探讨大鼠SAH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抗凋亡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枕大池2次注血模型,给药方法为枕大池注血前20 min经脑室注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AH模型组、SAH+去离子水处理组、SAH+DMSO(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处理组、SAH+IGF-1(PI3K-AKT通路激动剂)处理组、SAH+Ly294002(PI3K-AKT通路抑制剂)处理组。分别于2次注血后1 d、3 d甲醛灌注取脑,通过免疫组化观察PI3K-AKT通路活化后P-AKT的表达,通过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结果 IGF-1激活PI3K-AKT通路后P-AKT表达增加可抑制神经元凋亡,而Ly294002阻断PI3K-AKT通路后P-AKT水平下降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结论 PI3K-AKT通路激活后可明显减少SAH后神经元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技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的1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5例术前均表现头痛、5例面部感觉减退、2例面部疼痛、1例听力下降。SimpsonⅡ级切除11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1例。平均随访15个月,无死亡,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80~90分。术后头痛15例均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缓解、2例加重、新增2例,面部疼痛2例缓解,听力下降1例未缓解,新增复视2例、6个月后均缓解。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是切除岩斜脑膜瘤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综合分析颅内动脉瘤(IA)破裂特征基因,构建IA破裂风险的基因预测模型及药物调控靶点预测。方法 自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3353和GSE122897数据集,分别用于筛选IA破裂的特征基因和验证。对IA破裂铁死亡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LASSO回归和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筛选出IA破裂的特征基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特征基因模型对IA破裂预测的准确性;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量化特征基因和相关通路活性;对IA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以及与特征基因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DGIDB)和Cytoscape软件构建IA破裂特征基因的药物调控网络。结果 自GEO数据库中下载了GSE13353数据集,其中未破裂IA患者8例,破裂IA患者11例。从FerrDb数据库下载铁死亡相关基因731个,去除非人类种属335个,最终获得铁死亡相关基因396个,对其进行差异分析后得到90个差异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例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均有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伴胼胝体血肿3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例,Ⅱ 级3例,Ⅲ级2例。1例仅由胼周动脉供血,5例合并存在胼周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分支供血;6例均向大脑内静脉的深部引流,其中1例合并存在上矢状窦引流。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大部分栓塞3例,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未发生颅内出血,1例出现拔管困难而体内留管,1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2例术后出现短时记忆下降。DSA随访71~292 d,平均(178.3±76.15)d;1例畸形复发,行立体定向放疗;1例畸形团少量残留,复查造影显示畸形团无进展;其余4例畸形团均消失。出院后半年,6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结论胼胝体动静脉畸形临床少见,但出血风险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干预。由于胼胝体的特殊解剖位置,血管内治疗具有良好的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栓塞方案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重度ICAS患者182例,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138例,>2分44例.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观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再次行mR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30 d及1年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82例患者共置入198枚颅内支架;其中,Wingspan支架61枚,Solitaire AB支架135枚,Neuroform EZ支架2枚.手术成功率为100%.1处术后残余狭窄25%,149处术后残余狭窄10%~15%,48处术后残余狭窄<10%.对137例患者随访1年,术后30 d发生临床终点事件6例,术后1年发生累积临床终点事件15例.56例患者(61处狭窄)接受影像学随访,51例行DSA,5例行CT血管造影;其中,14例患者18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处为轻度狭窄,4处为中度狭窄,2处为重度狭窄.术后1年mRS评分≤2分126例,>2分11例.结论 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ICAS安全、有效,临床终点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经不同路径应用Onyx-18胶栓塞治疗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ACF-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1月至2022年1月应用Onyx-18胶栓塞治疗的11例ACF-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ACF-DAVF均为Cognard Ⅳ型, 根据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情况个体化选择经眼动脉、脑膜中动脉镰前支、脑膜中动脉镰前支联合眼动脉及经静脉4种路径进行栓塞治疗, 术后即刻行DSA复查并行Class分级评估栓塞效果;分析经不同路径栓塞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共进行11次栓塞, 均顺利完成。其中, 经眼动脉入路栓塞5例, Class分级Ⅰ级4例、Ⅱ级1例, 1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经脑膜中动脉镰前支入路栓塞3例, Class分级均为Ⅰ级, 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经脑膜中动脉镰前支联合眼动脉入路栓塞1例, Class分级为Ⅰ级, 术后出现左侧眼眶区疼痛, 2 d后症状消失;经静脉入路栓塞2例, Class分级均为Ⅰ级, 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  相似文献   
7.
微透析技术(microdialysis)是一种微创且能连续监测活体内完整细胞间液物质,如神经递质及其他活性物质动态的方法,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目前,已成为实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文中就微透析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鲁悦  陶涛  庄宗  李伟  杭春华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2):1302-1304
目的 探究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 em-based learning,PBL)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的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和以授课为基础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进 行1个月的基础知识、临床实践和手术策略教学。教学完成后统一组织考核,比较两组学员以上3门 课程的平均成绩。 结果 共纳入32名规培生,PBL组和LBL组各16人。PBL组与LBL组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无显著差异 (77.3±1.2分 vs. 76.9±1.0分,P =0.310);PBL组临床实践(84.7±3.1分 vs. 81.8±2.9分,P =0.011)和 手术策略(73.0±2.6分 vs. 70.5±2.9分,P =0.015)的考核成绩较LBL组增高。 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教学,PBL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规培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培 养手术策略选择的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1病历摘要(图1)2000年1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非耳源性小脑脓肿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9~54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和小脑损害症状(眩晕、站立不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