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瘤血管内的介入手术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2%~15%)~([1])。血栓形成原因包括:各种操作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术前动脉瘤内存在的血栓在栓塞过程中脱落,或弹簧圈表面新发血栓形成,弹簧圈脱出致邻近动脉狭窄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弹簧圈电解脱时对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血栓还可能来自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肿瘤治疗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PVP治疗45例患者共62个病变椎体,随访时间点为术后24h、3、6、12、24及36个月,采用VAS、ODI评价其临床疗效,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评估影像学结果.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3.9±7.8)个月,术后24 h,患者VAS疼痛评分、ODI指数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7.3±1.9)分、32.0±3.4和15.0°±2.3°降至术后(4.8±1.6)分、22.1±2.1和14.0°±1.9°(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6.0±1.8) mm升至(19.0±2.1)mm(P<0.05).3~36个月随访期内,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约54%患者VAS评分维持在5分以内.结论 PVP是治疗骨折及肿瘤所致的椎体源性疼痛简单有效的微创疗法,临床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神经胶质瘤病(G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本科收治的10例GC患者行MRI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累及至少2个脑叶,5例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的患者中,发现4例N-乙酰天门冬氨酸降低和胆碱升高。6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4例行MRI导航下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5例,恶化1例,2例肢体无力同术前,治疗前有癫痫发作的3例中2例用药后癫痫未发作。本组死亡6例,平均生存期12。2月。结论MRI及MRS对GC的诊断有较大意义。手术切除肿瘤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能对提高GC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其生存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和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92例以出血起病的CCJ AVFs患者的一般资料、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AVFs类型、侧别(左侧、右侧、双侧)、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等)、引流静脉(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和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和治疗情况(治疗方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资料(预后)等。根据出血就诊时Hunt-Hess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低级别(Hunt-Hess分级Ⅰ~Ⅱ级)组与高级别(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组,并依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对组间一般资料、血管构筑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CJ AVF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共102个CCJ AVFs, 6个(5.9...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 患者主因“头晕2年,行走不稳3个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右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态不稳,步基宽,易向左偏斜,Romberg征阳性。术前CT/MRI示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及顶枕叶,幕上下沟通性囊实性病变,占位效应显著,中线移位临近结构受压明显。见图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静脉高压性脑干水肿起病的硬脑(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4-08~2015-08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5例表现为静脉高压性脑干病变的硬脑(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治疗情况和随访资料。结果 5例患者病因包括2例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例舌下神经管区DAVF,1例颅颈交界区DAVF,1例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经栓塞治疗1例,显微外科手术4例。术后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明确瘘口消失,磁共振成像(MRI)复查可见脑干水肿缓解,患者症状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静脉高压性脑干水肿病变严重,由硬脑(脊)膜动静脉瘘引起,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MRI及DSA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部发出分支供血,向颅内引流。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为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患者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入院时患者已无任何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复查全脑DSA可见动静脉瘘仍存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椎-基底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的8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3例为症状性夹层动脉瘤。对6例患者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另2例在术中直接夹闭动脉瘤。分析术野暴露情况,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DSA检查示桥血管均通畅。术中实际测量枕动脉获取长度为(12.5±1.1)cm;6例旁路移植的吻合深度为(50±6)mm。术后随访4~21个月,7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新发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另1例术后小脑半球支配区域脑梗死,mRS评分4分。无一例发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及脑脊液漏。结论 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可有效地获取较长的枕动脉,减少了肌肉的占位效应和增加术野深度,利于病变显露及深部吻合手术操作,是神经外科治疗椎-基底动脉瘤较为安全实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