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5篇
药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固定修复的磨牙近中接触面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制作比健侧稍紧的邻面松紧度,对照组常规制作试戴修复体。分别于粘固后1、6、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食物嵌塞的发病率。1个月的随访资料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食物嵌塞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资料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食物嵌塞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固定修复时制作稍紧的邻面松紧度能降低食物嵌塞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张莹  唐旭炎  曹颖 《安徽医药》2018,22(1):109-110
目的 研究探讨氧化锆嵌体近远中面制备固位沟能否提高其黏接固位力.方法 收集完整新鲜离体磨牙10颗,统一制备嵌体洞型,CAD/CAM制作氧化锆嵌体.黏接后,测试嵌体从实验牙上脱位的力值.再于嵌体近远中面制备深度0.5 mm的固位沟,二次黏接后,测试嵌体从实验牙上脱位的力值.结果 对制备固位沟前(0 mm)和制备固位沟后(0.5 mm)两组嵌体脱位力值进行配对t检验(t=6.45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氧化锆嵌体近远中面制备固位沟可以提高其与黏接剂之间的黏接力,增强氧化锆嵌体的固位力,减少修复体的脱落.  相似文献   
4.
孙雅慧  刘鑫  唐旭炎 《安徽医药》2018,39(6):654-658
目的 比较上颌前牙区螺丝固位(SR)和粘接固位(CR)的种植修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修复的74例上颌前牙区缺牙患者(90颗种植体),根据临床固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SR组(51颗)与CR组(39颗)。比较两组修复后第1天和3、6、12个月边缘骨吸收、软组织指标和牙龈位置。结果 与SR组相比,CR组骨吸收量显著减少(F组间=14.644,P<0.05);改良出血指数(mSBI)显著增加(F组间=7.536,P<0.05);角化龈宽度(wKM)显著增加(F组间=11.489,P<0.05);牙龈边缘位置(GL)效果较好(F组间=6.407,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MPI)记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525,P>0.05)。CR组美观满意度较高(t=-3.35,P<0.05);刷牙出血满意度较低(t=3.022,P>0.05);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1,P>0.05)。结论 在边缘骨吸收、wKM、GL和美观满意度方面,CR效果较好;在mSBI和刷牙出血满意度方面,SR效果较好。CR与SR在上颌前牙区的种植修复效果上各有优劣,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功  唐旭炎 《安徽医药》2018,22(8):1544-1547
目的 研究采用光学印模法和普通印模法制作的全瓷嵌体与牙体组织间边缘适合性.方法 取1颗形态正常、无牙体缺损的下颌第二磨牙进行牙体预备,二次印模法取模翻制16个相同大小的超硬石膏模型代型,并将所有代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光学印模组、普通印模组两组,两组分别用光学印模法和普通印模法取模,制作16个氧化锆全瓷嵌体,然后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边缘间隙厚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价嵌体的边缘适合性.结果 光学印模组和普通印模组制作的嵌体水平间隙宽度分别为(46.25±5.04)μm和(77.52±11.71) μm,片切法电镜扫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制作的嵌体边缘测试点均小于120 μm,边缘适合性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8,P=0.000).结论 全瓷嵌体的边缘适合性光学印模组明显优于普通印模组,且两种方法制作的嵌体边缘适合性均在临床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金属烤瓷冠(Porcelain-fused-to-metal,PFM)由于其色泽稳定、逼真,耐磨性强、生物性能好,已成为目前口腔临床修复应用最多的手段之一,尤其在前牙的美容修复中,PFM以逼真色彩及层次的完美再现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其良好的美学性能受医、技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正确的比色则是关键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开展PFM以来,已为600多位患者进行了修复.现随机对其中274位患者523个牙单位的前牙比色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比色结果的分布及比色过程中相关因素对美学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用前方牵引配合上颌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前牙反合治疗结束后对其骨组织的稳定性改变。方法摄取矫治前(T1)及矫治结束时(T2)和2年后(T3)的X线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8.0进行测量分析。并采用统计软件包对矫治前后以及矫治后2年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可以明显促进上颌生长,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下颌向顺时针旋转,上前牙唇倾,磨牙三类关系和前牙覆合、覆盖得到改善,三类骨面型得以纠正。矫治结束后2年,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上复发。结论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前牙的覆合覆盖虽有复发,但仍有明显的改善,三类骨面型得以纠正,治疗期间可以通过适量的过矫治来补偿治疗之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在种植义齿结构中,种植体基台位于上部义齿与下部种植体之间,对种植义齿的稳定性、固定性以及美观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在重视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骨整合界面的同时,逐渐认识到种植修复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即种植体基台表面的改进。本文就此内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为模拟胞外基质对生物行为的调控功能,通常采用基质中的活性成分对钛表面进行改性,但这些单一的活性成分与天然基质仍有差距。 目的:在体外观察成骨细胞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修饰的钛表面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指导钛种植体表面的仿生构建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材料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12/2009-02在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新生1~3 d龄SD乳鼠2只,SD大鼠2只,由安徽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TA2纯钛棒为宝鸡金埠钛设备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取SD乳鼠,采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成骨细胞。取直径12 mm的钛棒,加工成厚1 mm纯钛片,消毒后放入24孔培养板中,用DMEM培养液将成骨细胞浓度调整为3×108 L-1,取1 mL/孔接种于钛片上,经过反复冻融脱去细胞留下基质,即为基质化钛片。取SD大鼠,采用全血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的细胞,分为基质化钛片组、纯钛片组,用DMEM培养液将其浓度调整为1×108 L-1,分别接种于基质化钛片和纯钛片上,1 mL/孔。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荧光免疫组化、扫描电镜观察和MTT检测,评价两组钛片上骨髓基质细胞的早期黏附及铺展情况。 结果:接种4 h时与纯钛片组比较,基质化钛片组细胞黏附率显著升高(P < 0.05)。接种4 h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基质化钛片表面已呈现出一定的附着形态;24 h后细胞呈良好的铺展形态,紧贴附于基质化钛片表面,出现伪足突起,细胞间以这种突起建立相互联系;72 h后细胞充分铺展,胞体平铺面积迅速扩大。 结论:胞外基质的存在能够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早期黏附,并且有利于细胞的进一步铺展。  相似文献   
10.
谢小婷  唐旭炎 《安徽医药》2017,21(3):428-429
随着生活质量和审美观念的提高,病人对于前牙区所展现的美学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全冠等其他修复方式,超薄瓷贴面具有不磨牙、强度高、生物相容性优及美观性好等优点,被临床医生和病人广泛接受.但超薄瓷贴面最终的美学修复效果还受病例的选择、牙齿的处理、黏结剂的选择、医生的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该研究对超薄贴面的应用现状、材料、黏结、临床操作要点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