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46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HPC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情况,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复发年龄、初次复发至二次复发的间隔、肿瘤边界和辅助放疗.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全切术后辅助放疗是有益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结合影响复发HPC的预后相关因素,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合理安排临床诊疗过程,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 男,36岁,因肢体抽搐伴意识丧失20 d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CT示:右颞病变伴钙化,其右前方可见一低密度区;MRI示:混杂T1长T2信号,中度增强.行右额颞入路手术,剪开硬膜,皮质未见明显异常,导航引导下切开颞中回,皮质下约10 mm见到灰黄色、无包膜、质地不均、边界欠清的病变,血供中等,沿边缘分离,可见多条细小血管进入病变,有细小钙化,病变前部有暗黄色囊变,镜下全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对aSAH后血管痉挛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4月~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急诊入院的45例发病在72?h内的aSAH患者,收集基线资料、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分为保守组、填塞组和夹闭组。使用TCD连续测定14?d之内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计算Lindegaard指数,比较3组的处理平均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及血管痉挛持续时间。 结果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Lindegaard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守组、夹闭组及填塞组[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74.60±5.84)cm/s、(70.00±5.24)cm/s、(65.70±6.03)cm/s,P=0.0001;Lindegaard指数分别为3.87±0.32、3.82±0.31、3.65±0.36,P=0.006;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01.2±9.1)cm/s、(87.0±6.2)cm/s、(76.2±9.2)cm/s,P=0.004;Lindegaard指数分别为5.50±0.65、4.15±0.46、3.81±0.55,P=0.005]。夹闭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较保守组短[(3.30±1.87)d vs?(7.29±2.23)d,P=0.035]。保守组患者90?d预后较差(P=0.028)。 结论  神经外科夹闭术和血管内动脉瘤填塞术均能缓解急性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外科夹闭术可缩短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性血管外膜细胞瘤(HP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复发性HP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其中辅助放疗29例,辅助伽玛刀治疗7例。采用统计学分析复发性HPC病人术后的生存期及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病人术后随访3~164个月,平均生存期为(41.6±4.4)个月,术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0.4%、65.2%、59.2%和53.8%。所有复发性HPC病人中,复发1次30例,其平均生存期为(36.9±4.1)个月;复发2次及以上16例,其平均生存期为(39.7±7.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8例,其平均生存期为(14.2±5.6)个月;存活28例,其平均KPS评分为(86.8±14.2)分。经统计学分析:复发性HPC病人的生存期与性别及肿瘤部位、大小、质地、病理分级之间无相关性(P0.05);复发1次与复发2次及以上病人的生存期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综合治疗复发2次及以上的HPC病人,预后仍可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01~2007-06我院收治的5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2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发,1例患者术后8个月在原发病变下段脊髓又出现新病灶,再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病变次全切除患者术后行放疗,未显示有复发;4例患者预后较好,1例患者预后差.结论 脊髓室管膜下瘤少见,核磁共振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为室管膜下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患者术后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特点,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范围.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例额叶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及DTI检查,于MRI T1加权增强扫描图像上,分别在肿瘤强化实体、距离强化实体边缘1 cm和2 cm的部位各选取1个感兴趣区;之后应用DTI技术测定3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对3个感兴趣区的标本依次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细胞比例测定.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学相关结果显示,随着距离肿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残余肿瘤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Ki-67的表达较肿瘤实体显著下降(均P<0.05).通过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D=0.201ADC+1.094FA(其中D为肿瘤细胞的比例,为标准化的数值),该函数可通过DTI测定的ADC值和FA值预测肿瘤细胞的比例,准确率为66.7%.结论 随着距离高级别胶质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肿瘤细胞的比例、侵袭性和增殖力均较肿瘤实体明显下降.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初步得出DTI参数与肿瘤细胞比例的量化关系,以期协助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的少见的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为0.3%,国外报告神经节细胞瘤占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1%.我们遇到1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节细胞瘤的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疾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桥小脑角区,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肿瘤全切除后均未放疗,随访1a1例复发,1例未复发。结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好发于椎管内及桥小脑角区,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病理学为良性表现,但有易复发、转移等侵袭性行为,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首选手术治疗,对术后肿瘤残留、复发及难以手术的病例,可考虑伽马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犬脑顽固性颅高压模型,从基础实验层面出发,加深了解外伤后顽固性颅高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杂种犬10只,制作脑硬膜外水囊压迫模型,动态监测压迫及解压后3 h过程中的动脉压、颅内压、脑电图等多种神经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在水囊体积最大时刻,平均动脉压(97.5±7.8)mmHg及脑温(35.6±0.36)℃分别较其基础值(83.7±13.0)mmHg、(36.8±0.30)℃有显著升高(P=0.023)及降低(P<0.05).(2)随着水囊体积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伴脑灌注压不断降低.(3)解压后,再次出现类似水囊压迫的二次顽固性颅高压(62.2±6.6)mmHg.结论 本实验初步复制出了类似于人类脑外伤后继发性顽固性颅内高压的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多项生理指标的监测为进一步加深了解该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