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目的: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生活干预、穴位贴敷配合药物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科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选出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入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生活干预、穴位贴敷、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饮食、规律服药、适当锻炼、作息规律概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基于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生活干预、穴位贴敷和药物治疗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大便含水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病变。该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TJ)主要由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及闭锁小带蛋白(ZOs)组成,是机械屏障的重要成分,可显著影响黏膜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常以对症处理,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中医学认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与“脾为之卫”理论相对应,较多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可通过调控TJ蛋白恢复IBS-D大鼠肠上皮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肠腔内水和电解质渗出,从而改善症状。该文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IBS-D的关系,以明确TJ在IBS-D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靶向调控TJ从而可能治疗IBS-D的中医药进行总结,以期为IBS-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发生于结直肠,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肠道的不可控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当前,西医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可破坏细胞结构,释放胞内促炎物质,介导UC肠道免疫反应。研究人员认为中医药对细胞焦亡的干预主要表现为促进细胞焦亡(损其有余)和抑制细胞焦亡(补其不足),这与调节阴阳相一致。其中,中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焦亡(补其不足),减轻肠道免疫反应,起到治疗UC的作用。近年来,业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药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焦亡通路治疗UC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LRP3焦亡通路是中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但目前尚缺乏关于中药抑制NLRP3焦亡通路进而治疗UC的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以“细胞焦亡”“NLRP3”“溃疡性结肠炎”及“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和分析近年来该领域中英文文献,发现调控NLRP3焦亡通路的中药主要包括清热燥湿类、调和气血类、行气通腑类和健脾祛湿类,这可为科研...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短暂和过度的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黏膜屏障损伤等因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造成食管和食管外不适的一种疾病,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是现在治疗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菌轴与胃食管反流病、抑郁症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导致情志的改变,加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主要与肝、脾密切相关,从肝、脾之气机入手,中医药治疗可以良性调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症状,且还可维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和菌群的种类及丰度,改变胃肠道相关激素的水平。本文旨在从中医病因病机、脑-肠-菌轴作用机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的发病机制,收集整理近年来肠道菌群以及中医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式及效果,为未来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性炎症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成为食管癌重要的癌前疾病。研究表明,持续的炎症反应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食管黏膜组织损伤,最终导致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的发生。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最经典的炎症、癌症信号传导途径之一。研究发现,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对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其广泛参与食管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自噬、凋亡、炎症反应等过程,加速反流性食管炎向食管癌的转化,使其成为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并伴随较大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有前途且安全的药物仍然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医药以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开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是中医药防治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的重要潜在靶点,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该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分析NF-κB信号通路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及“炎-癌转化”的关系,梳理中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干预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反流性食管炎及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食管下端组织的ICC内质网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背俞指针疗法的效应机制。方法将7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指针组、模型组、指针组。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制作GERD动物模型,指针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干预,疗程均为2周。干预结束后,切取大鼠食道下段组织制作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食管下端组织ICC内质网中的AMPK和mTOR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食管下端组织ICC内质网的AMPK mRNA、mTOR mRNA水平。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AMPK蛋白表达低于空白组,指针组AMPK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指针组AMPK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OR蛋白表达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表明,mTOR mRNA及AMPK mRNA水平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ER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管下段组织ICC AMPK蛋白水平下调有关,与AMPK/mTOR自噬信号通路可能不相关。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的起效机制可能通过提高ICC细胞AMPK蛋白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铁蛋白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 Fang Data、CBM、VIP、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5期),查找有关血清铁蛋白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10日。由4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Stata 12.0软件绘制漏斗图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9个研究,共计2 9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清铁蛋白诊断乳腺癌的合并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分别为0.51[95%CI(0.48,0.53)]、0.91[95%CI(0.89,0.92)]、5.32[95%CI(3.72,7.60)]、0.45[95%CI(0.35,0.57)]、13.22[95%CI(7.22,24.18)];SROC曲线下面积AUC=0.920 5,Q*指数为0.853 9。2界值在101~150μg/L时的Sen、Spe、AUC和Q*指数最大,最佳临界值为150μg/L的可能性大。结论血清铁蛋白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Sen及Spe,但不能作为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指标。各研究结果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可能与研究者、病情严重程度、仪器类型、试剂来源及临界值有关。受纳入研究的质量与数量所限,上述结论仍需谨慎看待,在临床中应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来增加准断乳腺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GERD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3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纳入180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从上而下按压背俞穴,寻找阳性反应点,分析GERD的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及瘀血阻络证,其背俞穴阳性率最高的分别为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膈俞;除瘀血阻络证组外,各组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同组其余背俞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背俞穴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胆热犯胃证组、瘀血阻络证组及气郁痰阻证组中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其余各组的同名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虚气逆证组胃俞与其余各组(除肝胃郁热证组外)的胃俞相比,肝胃郁热证组肝俞与其余各组(除气郁痰阻证组外)的肝俞相比;脾虚湿热证组脾俞与其余各组(除中虚气逆证组外)的脾俞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辅助方法,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消化急腹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致死率高等特点。疾病早期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后期可向重症急性胰腺炎发展,损害长期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该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被完全阐述清楚。AP的产生和发展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共同参与密不可分。其中,Toll样受体4(TLR4)作为一种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AP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医药可以多靶点,多效应,多给药方式等特点调控TLR4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而有效干预AP的进展,已逐渐成为防治AP的新热潮。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AP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加强免疫抵抗和防御,抑制炎症反应而有效治疗AP,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治疗AP的全面综述。故文章就近年来关于中医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阐述,以期为AP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