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9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消灭钉螺是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防止血吸虫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而化学灭螺仍然是我国目前控制和消灭钉螺的主要手段。1953年发现五氯酚钠后,由于其易溶于水,使用方便,杀灭钉螺效果好,很快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杀螺剂[1]。但由于五氯酚钠对人、畜及  相似文献   
2.
蒿甲醚及其在预防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甲基醚衍生物,青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或蒿甲醚属于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系新类型的抗寄生虫药物。观察发现,蒿甲醚有明显的预防血吸虫病的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比较江滩地区纳潮引水药浸法与单纯喷洒法现场灭螺效果。方法 在2块相邻有螺江滩上分别采用纳潮引水药浸法灭螺(灭螺药为26%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与单纯26%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喷洒法灭螺,在灭螺前后分别进行螺情调查并计算灭后活螺密度。结果 纳潮引水药浸法灭螺后1年和2年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72.19%和100.00%,单纯喷洒法灭螺后1年和2年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5.93%和18.15%。结论 有螺江滩纳潮引水药浸法灭螺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喷洒法灭螺,纳潮引水药浸法灭螺持续开展2年以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不同种群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方法 从长江流域的潜江后湖、彭泽马当、贵池涓桥、邗江新坝和广德流洞5地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毛蚴(无锡地理株)为1∶2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感染后放回现场环境饲养,定期逸蚴的方法,连续记录现场温度,根据变温动物发育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T_n—C)或K=N(T—C)),计算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用近似F检验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潜江后湖、彭泽马当、贵池涓桥、邗江新坝和广德流洞5个种群钉螺体内血吸虫成熟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95.20±143.15)、(611.99±38.84)、(633.41±133.09)、(611.77±82.12)日度和(602.94±42.65)日度,血吸虫在长江流域S个种群钉螺体内发育所需有效积温差异无显著性(F~1=2.47,P>0.05)。因此,无锡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平均有效积温为631.44日度,95%的可信区间为(426.76—836.12)日度。结论 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不同种群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2002~2007年江苏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2~2007年江苏省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与流行特点,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07年江苏省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个案资料及突发疫情报表,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7年江苏省共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77例,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20起.2002年发病率为0.90/10万,2007年为0.2005年以后无突发疫情.发病时间最早为4月,最晚11月,8月为高峰.男女病例数之比为7.94:1.病例年龄分布呈双峰状,高峰出现于10~20岁和30~40岁年龄组.发病以农民为最多(27.44%),其次为民工(24.55%)、学生(18.77%)和渔船民(17.69%).游泳嬉水是最主要的接触疫水方式(39.71%).本县居民在本县辖地感染病例占37.55%,外省或本省居民在本省他县辖地感染病例占62.45%.外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共报告89例,其中渔船民占33.71%.67.33%的病例分布于尚未达到传播控制县.江滩与通江河滩是急性血吸虫感染的主要环境(88.81%).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与感染性钉螺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6.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不可缺失环节。因此,灭螺在我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本文对我国既往及现行主要灭螺药物及使用方法进行了回顾,认为当前我国仍需重视灭螺药物研发及其应用研究,特别要加强符合环保要求的灭螺新药和灭螺新技术研究,注重灭螺药物和灭螺方法现场应用实际效果的监测评估,重视和开展灭螺药物对环境影响和生态安全的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江苏省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以下简称阳性钉螺)的现状分布和消长规律,为控制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以下简称急感)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县(市、区)为单位,随机抽检5—10个有螺滩,每滩采样5—10个点,每点捕捉钉螺50--100只,然后由专业人员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钉螺的自然感染情况,同时对查出的阳性钉螺滩块及螺点即时进行药物杀灭。结果 5年共检测沿江有螺滩467个(条块),捕捉钉螺169 200只,检出阳性螺滩(条块)102个和阳性钉螺433只,覆盖于12个县(市、区),已占全省沿江县(市、区)的75.0%(12/16)。结论 经连续5年的观察,江滩阳性钉螺面积和阳性钉螺的螺口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存在着发生成批急感的潜在威胁。因此,加强江滩和通江河道的治理,提高阳性滩地的灭螺覆盖率和灭螺质量以及反复查治江滩散养畜牧的是今后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村中有42个监测村发现了钉螺,占监测村的51.22%;有10个监测村发现了感染性钉螺,占监测村的12.20%。监测村发现的钉螺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27.86%,发现的感染性钉螺面积占总有螺面积的17.35%。监测村总的钉螺密度为0.16只/0.1m2,总的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44只/0.1m2。结论全省螺情仍不容乐观,有可能成为2010年实现江苏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全省在今后的防治策略上,仍应加强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以从根本上消除和降低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5-2010年江苏省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掌握各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江苏省设立8个监测点,开展病情、螺情等疫情纵向观察。结果2005-2010年8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血检阳性率、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9.04%和0.22%下降至2010年的4.34%和0.02%,下降率分别为51.99%和90.91%;农民、渔民和商业服务等职业人群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学生感染度相对较高,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者。共调查7 466.46 hm2环境,分别查出钉螺与感染螺面积2 213.98 hm2和247.91 hm2,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10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总体钉螺面积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江苏省居民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对钉螺和传染源的监测和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江苏寄生虫病防治”微信公众号运维状况及科普推文的传播效果,为寄生虫病新媒体健康科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江苏寄生虫病防治”微信公众号2016年4月-2019年12月健康科普推文的阅读量、点赞数、转发数以及开展微信活动的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推文阅读量与分享次数的关系。结果 “江苏寄生虫病防治”微信公众号共推送112篇健康科普推文,累计阅读量为118 720次,平均1 060次/篇,最高单篇阅读量为15 208次,食源性寄生虫病推文的阅读量和分享次数均最高。60.3%的推文阅读量可以归因于分享次数。微信活动可有效增加公众号关注人数。结论 微信公众号是寄生虫病健康科普的重要平台,推文内容需立足寄生虫病专业知识,贴近日常生活,紧跟社会热点,以满足大众对寄生虫病健康知识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