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管微波烘疗机是复旦大学研制的新产品,为观察其对下肢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的治疗效果,我所于1986~1987年,在滕州市姜屯镇卫生院周围的乡村现场治疗下肢淋巴水肿和象皮肿46例。 46例病人(左腿19例,右腿14例,双腿13例)。Ⅰ—Ⅴ期患肢分别为6腿、19腿、23腿、5腿和5腿。每次以120~180W的剂量烘烤30min,每天1次,15  相似文献   
2.
三维图像测量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儿童脊柱损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利用薄层CT影像资料并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6-11周岁儿童腰椎椎弓根的形态、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 方法:选取无脊柱外伤、畸形及神经症状的6-11周岁儿童6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为T12至S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椎管横径与矢径随年龄和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②椎弓根宽和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椎弓根宽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椎弓根高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缓慢递减趋势,椎弓根高大于椎弓根宽。③钉道长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腰椎处整体呈“波浪”型,且各椎间无显著性差异。④e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f角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波浪状”递减趋势。说明儿童腰椎椎管横径、矢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和f角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儿童椎弓根的特征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青少年与成人椎板上棘的出现率及形态特征,探讨其与黄韧带骨化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74套(成人40套,青少年34套)全脊椎骨标本椎板上棘进行观测、分型,并测量其长、宽、厚.结果:青少年组与成人组椎板上棘的长、宽、厚随椎序的递增呈逐渐增大后递减的趋势,出现率也以中下胸段为最高,且椎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少年与成人的椎板上棘与椎板下棘均多呈"互应"关系,其成因可能与小关节的活动度及黄韧带骨化密切相关,椎板上棘分布不规则,以胸腰段较多,参与构成神经根管的骨侧后壁,可能为黄韧带的止点且骨化而成,易造成神经根受压或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对4具胸椎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尸体标本上辅助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所有螺钉的置入由同一位具有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但无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骨科医师进行操作,随后根据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共设计制作48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96枚胸椎椎弓根螺钉,CT扫描发现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相应椎弓根内。结论: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 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 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往对颈椎棘突形态特征的研究多以成人为主。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棘突的形态特征。 方法:在14~19岁年龄段青少年原配完整颈椎骨标本上对棘突分叉长度、角度、出现率和分型等形态特征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并与成人干燥骨标本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青少年C2~C6棘突分叉长度分别是(7.73±1.82),(5.33±1.43),(5.62±1.57),(5.22±1.99)和(5.36±0.98) mm;分叉出现率分别是100.0%,80.0%,73.3%,80.0% 和46.7%,其中C2分叉出现率最高,C2与其他节段间的分叉出现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C7均无分叉。分叉角度从C2~C6分别是(63.07±26.00)°,(70.42±31.43)°,(84.09± 31.51)°,(46.17±16.78)°,(59.00±16.90)°。分叉末端形状多呈倒“U”或“V”字型,部分为“M”型;在棘突基本形态特征和以上基本参数上与成人标本基本一致。结果提示14~19岁青少年C2和C7的棘突形态特征其基本参数与成人相似,可作为颈部推拿、中医理疗和手术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9.
单管微波烘疗治疗下肢象皮肿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管微波烘疗机治疗Ⅰ-Ⅴ期下肢象皮肿62例79腿。烘疗1次/d,每次30min,1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歇2周。每次烘疗后用弹性绑带绑扎患肢。3个疗程的有效率为100%。基本治愈和显效者1-3个疗程分别为78.2、81.3和88.9%,显示疗效随疗程增加而提高。36例伴有流火者,疗后75.0%的病例发作得到控制。本法较桑绑疗法和音频电疗的疗效高(P<0.01),具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病人舒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儿童脊柱损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利用薄层CT影像资料并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6-11周岁儿童腰椎椎弓根的形态、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 方法:选取无脊柱外伤、畸形及神经症状的6-11周岁儿童6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为T12至 S1,将原始数据以 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椎管横径与矢径随年龄和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②椎弓根宽和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椎弓根宽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椎弓根高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缓慢递减趋势,椎弓根高大于椎弓根宽。③钉道长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腰椎处整体呈“波浪”型,且各椎间无显著性差异。④e 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f角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波浪状”递减趋势。说明儿童腰椎椎管横径、矢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和f角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儿童椎弓根的特征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