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6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肛裂200例,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7岁;Ⅰ°肛裂65例,Ⅱ°99例,Ⅲ°36例;单纯性肛裂11例,前中位裂1例,后中位裂134例,前后中位裂者5例,后中位裂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颈短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07~2019-07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术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均统计患者术后股骨颈短缩情况,设计一般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纳入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分析引起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影响因素。结果:9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行实施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有25例发生股骨颈短缩,占比27.78%(25/9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女性、股骨颈骨折分型为Ⅲ~Ⅳ型、骨密度T值低是引起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采取切开复位方式、女性、股骨颈骨折分型为Ⅲ型-Ⅳ型、骨密度T值低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颈短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布病确诊患者病历( n=81),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 结果:81例布病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64例),多有养羊或羊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实施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效果。方法将110例行肘部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2组患者术后肘关节疼痛值、活动度、功能及术后意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疼痛值、功能性评价等指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骨折移位1例,无骨折部位固定松脱、异位、骨化等病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固定松脱5例、骨化7例、移位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效果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实施上述常规急救措施外,进行尿激酶的溶栓治疗。观察2组冠状动脉再通率、胸痛症状缓解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胸痛症状缓解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尿激酶静脉溶栓明显改善心梗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VP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背部疼痛均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 PVP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2018年清远市人民医院输血患者共26 698例(48 723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2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132/26 698),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共83例(0.31%),其次是过敏反应47例(0.18%)。在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9%),其次是单采血小板(1.27%)及悬浮红细胞(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有无输血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成年人、有输血史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昆明某医院近5年住院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布。对比两种血培养瓶对不同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方法对2013-2017年住院艾滋病患者使用两种血培养瓶(普通血培养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普通血培养阳性率5.8%,病原菌前5位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阳性率12.8%,病原菌前5位为分枝杆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结论2013-2017年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生隐球菌为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应用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分枝杆菌检出率4.8%,分枝杆菌是引起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仅次于真菌的病原菌,分枝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不容忽视;普通血培养瓶配合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的使用可以增加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机会。  相似文献   
10.
紫苏对动物微血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在6只蟾蜍和19只小白鼠上进行。观察紫苏外用于血管是否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用药后的血管口径与用药前相比,均能明显缩小,有统计意义(p<0.05~p<0.01)。这种收缩血管的作用,不为α-受体阻断剂所阻断。此外去鞣酸紫苏和去阳离子紫苏,均能使血管收缩。设想紫苏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共同参与血管的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