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氟西汀,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氟西汀,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神经功能缺顿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厦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CSS、MBI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MMSE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疗效,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和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61例有一定行走能力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配合治疗,观察组并增加踏车运动,每天1次,30min。结果:经过8周的训练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ADL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踏车运动对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ADL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Hcy、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好,可以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清Hcy、FIB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1病例简介 患者,男,49岁,脑外伤术后42d入院,植物状态,在住院期间反复发生高热,体温最高可达40.5℃,呈间歇热,无寒战,伴红色皮疹,皮疹为多形性丘疹,分布在四肢及前胸、后背,持续2—3h消退;全身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双侧巴氏征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早期教育和干预门诊从出生到1岁一直接受早期教育和干预的刚满1岁小儿5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体检的刚满1岁小儿5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小儿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智能测验,了解小儿的智能发育情况。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发育商平均高14.4分,P〈0.001,差异显著。结论: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94例癫痫患者。使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神经烯醇化酶(NSE)浓度、智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SE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韦氏智力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6%(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能够降低患者NSE水平,保护神经功能并改善智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护理学基础》教材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课 ,《护理学基础》教材是护理教学的蓝本 ,为了使《护理学基础》教材与临床护理相适应 ,现将近年来教材的演变综述如下。1 教材的基本情况1.1 出版时间与学时数  1979年版本为试用教材 ,由广东省卫生局主编 ,分上、下两篇 ,上篇基础护理学 ,学时数为 12 4学时 ,下篇理疗学 ,学时数 2 0学时。 1985年版本由余爱珍主编 ,在试用教材 (1979年版 )基础上做个别文字修改 ,基本上未做大的更动。 1994年版由余爱珍主编 ,学时数为 180学时 ,理疗学部分与护理学基础分开编写。 1995年版由陈维英主编 ,总学时为 18…  相似文献   
8.
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61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踏车运动,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的步行能力明显提高,但是观察组提高的程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独立和监视步行患者达87.1%,对照组6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踏车运动对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象对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两阶段交叉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A组在第Ⅰ阶段、B组在第Ⅱ阶段于常规康复训练前进行步行的"运动想象";洗脱期两组均不进行"运动想象"。分别在每一阶段实验前后评测10m最快步行速度(MWS)、跨步长(SL)、两侧步长差以及FMA(下肢部分)。结果: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应用运动想象阶段与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阶段相比,10mMW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患侧与健侧的步长差各阶段无明显差异(P〉0.05);FM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应用运动想象可以改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康复护理干预对防止脑卒中患者跌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防止脑卒中患者跌倒的作用。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均配合评估、心理康复、运动训练,药物、助行器和家庭康复指导等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治疗3个月后随访,2组患者跌倒次数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Berg平衡量表(BBS)及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明显提高(P〈0.01或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显著(P〈0.01或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跌倒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