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聚左旋乳酸/无定形磷酸钙(PLLA/ACP)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6个月内支架弹性回缩及有效性。方法将16枚新型生物支架随机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即刻、随访终点)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并且,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处死12、4只动物,取支架置入部位血管固定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和支架贴壁情况。结果各小型猪随访终点造影复查可见支架置入段血管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等现象。IVUS检查提示,平均支架面积和平均支架直径在置入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支架面积:(6.08±1.30)mm2、(6.00±0.60)mm2比(5.97±0.53)mm2,P〉0.05;平均支架直径:(2.76±0.30)mm、(2.76±0.14)mm比(2.75±0.12)mm,P〉0.05],提示支架未发生显著弹性回缩;病理形态学分析提示,支架置入段血管轻度狭窄,未见支架贴壁不良。结论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6个月后,未发现显著支架弹性回缩,具有足够的支撑性能;内膜增生程度较轻,能够保证管腔通畅。  相似文献   
2.
背景:为解决聚左旋乳酸支架支撑力不足、代谢的酸性产物容易导致血管局部无菌性炎症等缺点,本课题组设计出新型支架,在聚左旋乳酸基础上融入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聚左旋乳酸/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的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取16头健康西藏小型猪,随机选取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支相同管腔大小的血管段,植入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1枚,于植入前、植入后1个月取股动脉血标本,行血液学检测。植入1,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后对支架段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支架血管损伤、炎症及内皮化程度。结果与结论:支架植入前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支架植入1,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通畅,无血栓形成,支架段血管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组织粘连、坏死、贴壁不良等异常表现。与支架植入1个月时比较,植入6个月后的炎症积分降低(P 〈0.05)、内皮化积分增加(P 〈0.05),植入部位损伤积分无明显变化;并且支架周围未见心肌梗死灶及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表明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生物相容性的全降解生物材料及药物控释体系。 目的:评价2种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的安全性。 方法: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为在聚左旋乳酸本体中融入抗增殖药物紫杉醇,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为在聚左旋乳酸及紫杉醇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无定形磷酸钙。①将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和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各5枚在冠状动脉造影下分别随机置入小型猪的冠状动脉,每种支架5头。于置入前和置入后28 d行血生化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术后28 d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支架置入段管腔通畅情况。②在微创显微镜辅助下于兔右髂外动脉分别置入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和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管状半成品(材料成分与上述支架一致),每种支架7只,在术前和术后28 d检测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28 d两组猪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置入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但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置入前(P < 0.05);两组支架置入段血管均血流通畅、无血栓迹象和狭窄形成。支架置入前后两组兔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变化。表明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健康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是相对安全的,并且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和氧化应激的机制。方法酶消化法获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的表达。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的荧光信号强度。结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10-4~10-1g/L)和同型半胱氨酸(1.35×10-3~1.35g/L)组呈浓度依赖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晚期糖基化终产物(10-4g/L)和同型半胱氨酸(1.35×10-3g/L)联合作用能进一步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的表达(1.09±0.18),与单独晚期糖基化终产物(0.14±0.07)和同型半胱氨酸组(0.18±0.06)相比其表达分别增加了7.78倍和6.05倍(P0.01);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特异性抑制剂二亚苯基碘能显著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的表达(0.20±0.09比1.19±0.23,P0.0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组和同型半胱氨酸组均能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氧自由基的荧光信号强度,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同型半胱氨酸联合作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荧光信号强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且二亚苯基碘能明显抑制上述效应。结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同型半胱氨酸能增加细胞内氧自由基的荧光信号水平,使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的表达上调,且两者存在协同效应;氧自由基水平的增加是导致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升高的重要因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能是通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冯高科  任珊  郑晓新  易欣  蒋学俊 《医学综述》2012,(24):4130-4134
现有研究表明金属支架置入术对冠心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显著,但仍存在金属材料组织相容性差、血栓源性强、再狭窄率高及支架永久存留等缺点,远期效果不理想。而新一代生物全降解支架不仅能提供类似金属支架的支撑力度,且能克服上述缺点,还可作为药物缓释的载体,达到有效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局部血管急性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的目的。生物全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研制应用已不断取得进展,现主要介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几种主要生物全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未来研发方向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支架的不断改进使再狭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最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内皮损伤及内皮化障碍是其主要原因,诸多因素参与了这个过程,如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不可降解的支架材料导致的炎症反应等。由此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植入术面临的新矛盾。生物可降解支架,尤其是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是十分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去交感神经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RDN)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和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单纯假手术组、肾去交感神经组(RDN组)、心力衰竭组4组。预处理后用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法制作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脏彩超评价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Masson染色测算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评价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RT-PC法检测大鼠心肌TGF-β1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心肌组织TGF-β1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 RDN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高于心力衰竭组,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更低(射血分数:72.66%±7.95% vs 64.21%±6.23%, P<0.05;短轴缩短率:37.05%±5.30% vs 31.38%±1.65%,P<0.05;舒张末期容积:0.765±0.003 vs 0.912±0.002ml,P<0.05)。RDN组胶原容积分数低于心力衰竭组(13.96%±8.41% vs 59.69%±24.31%, P<0.05),TGF-β1mRNA的相对表达低于心力衰竭组(0.478±0.012 vs 0.896±0.025,P<0.05),TGF-β1蛋白表达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心力衰竭组(5.02±0.5 vs 6.99±0.39,P<0.05)。结论 肾去交感神经术能抑制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并改善心功能,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TGF-β1的表达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肾去交感神经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 48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成4组,分别为心力衰竭RDN治疗组(RDN+HF组)、心力衰竭模型组(Sham+HF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正常对照组,其中RDN+HF组和Sham+HF组分别进行双侧肾交感神经切除或假手术处后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建立大鼠心力衰竭模型,4周后行心脏彩超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收缩百分率(FS%)评估心功能变化并处死大鼠,留取心脏左心室心肌组织行Masson染色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CTGF蛋白表达,RT-qPCR检测左心室心肌CTGFmRNA。结果 与心力衰竭模型组相比,心力衰竭RDN治疗组中反映心室腔扩大的指标LVEDD和LVEDV(LVEDD:0.65±0.02 vs 0.76±0.04,P<0.05;LVEDV:0.77±0.05 vs 0.91±0.04,P<0.05)均明显减小,反映心肌收缩力的指标EF和FS(EF:72.66%±2.82% vs 64.21%±2.50%,P<0.05;FS:32.55%±2.95% vs 25.88%±3.42%, P<0.05)均明显增大,反映胶原含量的指标CVF(13.96%±2.90% vs 59.69%±4.93%,P<0.05)下降,CTGF蛋白表达(4.53±0.75 vs 7.06±0.72, P<0.05)和mRNA相对量(6.95±0.73 vs 10.88±0.85, P<0.05)均减少,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 肾去交感神经术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并抑制心肌纤维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生物相容性的全降解生物材料及药物控释体系。 目的:评价2种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的安全性。 方法: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为在聚左旋乳酸本体中融入抗增殖药物紫杉醇,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为在聚左旋乳酸及紫杉醇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无定形磷酸钙。①将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和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各5枚在冠状动脉造影下分别随机置入小型猪的冠状动脉,每种支架5头。于置入前和置入后28 d行血生化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术后28 d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支架置入段管腔通畅情况。②在微创显微镜辅助下于兔右髂外动脉分别置入普通生物全降解支架和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管状半成品(材料成分与上述支架一致),每种支架7只,在术前和术后28 d检测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28 d两组猪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置入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但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置入前(P〈0.05);两组支架置入段血管均血流通畅、无血栓迹象和狭窄形成。支架置入前后两组兔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变化。表明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健康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是相对安全的,并且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基础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成为常见代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因.AS发生过程涉及动脉壁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其发病分生机制至今不明.虽高血糖可通过多种因素调节血管功能,但是糖尿病AS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1].AGEs可氧化LDL及修饰胶原,也可与其主要配体RAGE(Receptor for AGEs)结合,从多条途径促进AS的发生发展.RAGE是一种信号传导受体,与AGEs结合后激活许多细胞传导通路,产生病理效应.以下内容将主要围绕AGEs如何在血管壁细胞内外沉积并通过一系列分生机制导致糖尿病AS形成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