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相对罕见 ,占颅内动脉瘤的0.3%-1.0% ,占颈内动脉瘤的0.9%-6.5% [1 ] .目前对于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 ,包括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缺乏统一认识.既往文献多认为血流动力学作用及动脉粥样硬化在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而尚未发现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相关报道.我们对2例因明确外伤史就诊 ,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前壁血泡样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治疗 ,结合相关文献 ,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复杂动脉瘤12例,其中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致密填塞7例,大部分填塞5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室出血致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139例患者使用随机数生成软件分为研究组(肠内营养混悬液组,67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72例),入院6~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摄入肠内营养制剂总量1 000 ml(4 186.8 kJ),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感染发生率等指标并比较意识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发病第3周的血清白蛋白(32.1±3.3)g/L、总蛋白(62.2±3.2) g/L、血红蛋白(125.5±5.7)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5±2.3) g/L、(56.9±2.7) g/L和(120.7±6.4) g/L (P=0.041,P=0.039,P=0.027),研究组格拉斯哥评分在2周后为(13.1±1.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0±2.3)分(P =0.037),研究组中发生院内感染人数17.9% (12/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2% (21/72) (P=0.021);2周研究组血常规异常比例31.3% (21/67)及连续发热超7d的比例37.3% (25/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8% (28/72)和41.7% (30/72)(P=0.042,P=0.047),两组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5).结论 自发性脑室出血造成脑功能损害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一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的脑池,DSA检查均为阴性。采用对症治疗,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恢复快、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正确认识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但首次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MM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4例MMD患者分别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EDAS),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儿童5侧半球:EDAS 4侧,1年后复查,A级1侧,B级2侧,C级1侧;STA-MCA 1侧,术后3个月复查,B级。成人14侧半球:EDAS 2侧,术后12个月复查,均为C级;EDAMS 4侧,术后8~18个月复查,B级2侧,C级2侧;STA-MCA 8侧,术后3~12个月复查,A级7侧,B级1侧。12例患者症状好转,2例加重。结论:EDAS对儿童MMD患者治疗较为有效。成人MMD的治疗以直接血管吻合STA-MCA效果最佳,间接血管重建效果较差,但EDAMS优于EDAS。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滤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使用滤网做为脑保护装置,全身肝素化下置入自膨支架治疗颈动脉分叉部狭窄,88例(829%)采用预扩,6例(5.6%)采用后扩,13例(12.1%)未行球囊预/后扩。结果90例患者共置入10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形态良好。18例(17.1%)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颈动脉彩超复查,未发现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滤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置入结合球囊预扩治疗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颈动脉分叉部狭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1病例 男,64岁。因“头晕1年,发作性晕厥10余天”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头晕,于入院前10余天出现发作性晕厥,意识不清时间不详,并在同一天里再次类似发作。既往无高血压病史,Ⅱ型糖尿病史3年,平时口服拜糖苹、达美康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入院时血压130/85mmHg,心电图正常范围,心率94次/分,窦性心律,凝血功能正常。头颅CT示左侧侧脑室略大,MR示双顶叶新鲜腔隙性梗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例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均有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伴胼胝体血肿3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例,Ⅱ 级3例,Ⅲ级2例。1例仅由胼周动脉供血,5例合并存在胼周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分支供血;6例均向大脑内静脉的深部引流,其中1例合并存在上矢状窦引流。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大部分栓塞3例,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未发生颅内出血,1例出现拔管困难而体内留管,1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2例术后出现短时记忆下降。DSA随访71~292 d,平均(178.3±76.15)d;1例畸形复发,行立体定向放疗;1例畸形团少量残留,复查造影显示畸形团无进展;其余4例畸形团均消失。出院后半年,6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结论胼胝体动静脉畸形临床少见,但出血风险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干预。由于胼胝体的特殊解剖位置,血管内治疗具有良好的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栓塞方案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33例单纯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33例患者共置入37个支架,头昏短期改善率为87%,10~15个月改善率为70%,后循环再梗塞率为4%,再狭窄率为17.4%.结论: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有效,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治疗椎动脉开口处伴随的严重扭曲.少数术后再狭窄常见于使用裸支架的患者,可行再狭窄段药物洗涤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重度ICAS患者182例,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138例,>2分44例.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观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再次行mR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30 d及1年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82例患者共置入198枚颅内支架;其中,Wingspan支架61枚,Solitaire AB支架135枚,Neuroform EZ支架2枚.手术成功率为100%.1处术后残余狭窄25%,149处术后残余狭窄10%~15%,48处术后残余狭窄<10%.对137例患者随访1年,术后30 d发生临床终点事件6例,术后1年发生累积临床终点事件15例.56例患者(61处狭窄)接受影像学随访,51例行DSA,5例行CT血管造影;其中,14例患者18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处为轻度狭窄,4处为中度狭窄,2处为重度狭窄.术后1年mRS评分≤2分126例,>2分11例.结论 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ICAS安全、有效,临床终点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