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总结西非地区埃博拉疾病治疗中心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进行经验性诊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对2015年1月14~ 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病毒病治疗中心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四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d)、左氧氟沙星(0.5g,1/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d)、口服补液盐Ⅲ(2包,3/d)、全能营养素(40g,3/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临床症状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3%),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硬化、腹水、肝癌待排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死亡6例,好转率77%。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在西非地区缺乏实验室检查的特殊情况下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疗法联合对症处理治疗西非地区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Unit,ETU)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和临床诊治的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4至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ETU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EVD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4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次/d)、左氧氟沙星(0.5 g,1次/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次/d)、口服补液盐Ⅲ(2包,3次/d)、全能营养素(40 g,3次/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2%)、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0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0%)、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0%)、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 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原因待查、肝癌可能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6例死亡,好转率81.25%(26/32)。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平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 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ETU对疑似或可能EVD患者进行密切医学观察并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口服药物治疗联合对症处理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 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和内、外膜损伤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内、外膜损伤对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кB(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1周时,外膜损伤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R)为0.38±0.02,显著高于内膜损伤组(0.17±0.01,P<0.05);8周后,内膜损伤组的IMR为0.75±0.05,反而显著高于外膜损伤组(0.64±0.03,P<0.05).血管损伤造膜8周后,内、外膜损伤组血管组织中P38、NF-к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值均<0.05),仅内膜损伤组ERK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外膜损伤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除激活共同的P38以及NF-кB信号通路外,对ERK1/2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城镇化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卫生健康问题之一,冠心病的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中成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治疗、急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速效救心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个纯中药滴丸制剂,由我国著名药学专家章臣桂教授研制开发,自1982年上市以来,近40年的临床应用积累了宝贵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李颖  贺治青  伍峰  梁春  吴宗贵 《上海医学》2012,35(4):309-312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1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7.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中性粒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具有快速、经济、相对稳定的优势,能客观地评价机体的免疫炎症状态。NLR在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筛选麝香通心滴丸潜在的活性成分与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心力衰竭相关的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最后应用R Studio的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且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出化合物92个有效成分。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得13194个与心力衰竭相关的靶基因,有效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共筛选出140个共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对药物的反应、循环系统血管过程、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管径的调节、血管直径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氨受体活性、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等。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通路。结论麝香通心滴丸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直径、改变激素作用、改善代谢等机制对心力衰竭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且既往无冠心病史的健康体检者759例,按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查结果将其分为HBV感染组(38例,均为慢性HBV感染)和对照组(721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分析慢性HBV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经冠状动脉CTA检查,两组冠心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5%(8/38)vs 28.02%(202/721),P>0.05]。HBV感染组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斑块类型及斑块病变血管支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与冠心病无相关关系(r=0.034,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与冠心病之间无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短睡眠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影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短睡眠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等机制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睡眠干预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防策略和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