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检测VSD为2.7-13.0 mm,平均6.5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为2.5-14.0 mm,平均6.2 mm;345/362例(96.2%)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为4.0-16.0 mm,平均8.6mm。发生心脏并发症33例,血管并发症13例,其他并发症4例,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各3例,基底核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各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猪尾导管断裂各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联合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术后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儿120例,男51例,女69例,年龄5~8,平均6.1±2.3岁。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60例,对照组60例,前列地尔组在封堵术后即刻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连续7天,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测定其血浆NT-proBNP水平,所有患儿在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血浆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LVEDD、LVESD、LVEDV、LVESV在介入术后第7天及术后6个月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封堵术后6个月前列地尔组LVEDD、LVESD、LVEDV、LVESV较对照组减小更明显(P<0.05)。两组患儿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前列地尔组封堵术后3天、术后6个月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VSD患儿介入封堵术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并改善患儿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导管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先天性心脏病伴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患者158例,均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相应封堵器,封堵后15 m 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术后1、3个月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158例中154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5%。142例术后15 m 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1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1~3个月后超声复查,无异常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8和1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X线透视时间10~65 m in,平均(15.2±8.8)m in;操作时间35~120 m in,平均(42.5±16.2)m in。结论经导管采用封堵器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技术关键在于对膜部瘤形态的判断以及封堵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很多单纯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及肺动脉瓣狭窄(PS)等均可通过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1-4].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即同时并发两种或以上畸形)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报道较少.我院对57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皮功能障碍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致AS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而冠心病及AS的发病率与性激素内环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本就性激素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例。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结果:57例患者中,除1例因PDA过小,导丝无法通过未闭导管,在VSD成功封堵后放弃PDA封堵。56例患者同期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VSD、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好。并发PS的24例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6.0±30.0)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5.6±3.3)mmHg(P<0.01)。术后3d、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跨瓣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VSD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住院并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62例;年龄(8.324±4.367)岁.于介入术前,术后6h、12 h、24h和5d分别测定其血清cTnI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血清cTnI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术前血清cTnI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血清cTnI高峰在术后6h出现,术后5d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具有相关性.结论介入治疗儿童VSD可引起血清cTnI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儿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有关;介入治疗VSD仅引起儿童心肌可逆性微损伤,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性性激素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35例男性患者分为CHD组和对照组,CHD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并以病变支数和Gensini总积分表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性激素5项,包括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脱氢表雄酮(DHEA)、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比较各组间性激素水平并分析性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CHD组的T、DHEA、DHEA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18.6±8.6)nmol/L vs(29.7±11.5)nmol/L、DHEA(22.9±15.3)nmol/L vs(57.9±27.1)nmol/L、DHEAS(5.54±1.3)μmol/L vs(6.4±2.4)μmol/L(P<0.05);E2、P和E2/T在两组及不同支数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支数越多,T及DHEA水平越低(P<0.05或<0.01);DHEA、DHEAS进入以Gensini积分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29、-0.230.结论 男性冠心病患者雄激素水平较低;男性雄激素水平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适应证选择及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9例嵴内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5(6.2±3.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1.8%。4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为伴有主动脉瓣脱垂者,1例为超声判断误差。42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瓣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发生进行性缩小,而右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 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反流的嵴内型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2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患者,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5(4.25±2.71)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16(4.37±2.84)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相应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8(6.24±2.48)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术后1、3个月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26例中220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3%。未成功的6例中,4例因多出口囊袋状膜部瘤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1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而放弃封堵治疗。206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1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1~3个月后超声复查无异常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8例和1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X线透视时间10~65(15.2±8.8)min,操作时间35~120(42.5±16.2)min。结论:经导管采用封堵器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技术关键在于对膜部瘤形态的判断以及封堵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