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山茶籽油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指标影响,为食疗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广西壮族食用和非食用山茶籽油40~80岁的绝经女性足跟骨超声骨密度(UBD)、血钙、雌二醇、磷、碱性磷酸酶和血清护骨素进行测定,间隔5岁作为年龄组,其中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用试剂盒测定,雌二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护骨素。结果 :食用和非食用山茶籽油2组的广西壮族绝经妇女血钙、磷各年龄组均无差异性。49岁以前食用和非食用山茶籽油组超声骨密度(UBD)和血清雌二醇(E2)相比较无差异,但50岁以后食用山茶籽油各年龄组的骨密度、血清雌二醇和护骨素均比非食用组高。结论 :食用山茶籽油能提高绝经晚期妇女的骨密度、内源性雌激素和护骨素,降低绝经晚期妇女的碱性磷酸酶,提示食用山茶籽油有防治雌激素缺乏所致骨质流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往我们在豚鼠肺切片制作中采用断头放血取全肺内固定的方法 ,但是 ,结果发现肺泡壁Ⅰ型和Ⅱ型细胞较难分辨 ,肺泡隔比较厚 ,毛细血管不能分辨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肺泡壁Ⅰ型细胞也难于分辨 ,肺泡腔内可见有残血污染。现我们将豚鼠肺切片制作方法进行改良 ,即先行气管结扎 ,再断头放血 ,切片效果非常好。1 材料本院动物房提供的成年豚鼠 2只 ,体重 40 0± 10g。2 方法1%戊巴比妥钠 3ml/kg腹腔麻醉 ,剪开颈部皮肤 ,暴露气管并用手术缝合线在其下 1/3处结扎 ,迅速在颈部上 1/3处断头放血后快速将胸腔打开取出全肺 ,用生理盐水冲洗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RANK/RANKL/OPG系统与骨质疏松研究现状,并对两者的研究进行展望。方法从中国知网上下载"RANK/RANKL/OPG系统与骨质疏松"方面的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分析RANK/RANKL/OPG系统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的研究现状。结果 RANK/RANKL/OPG系统与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可归纳为"RANK/RANKL/OPG系统与骨重建"、"RANK/RANKL/OPG系统与骨质疏松"、"RANK/RANKL/OPG系统与类风湿关节炎"和其它等4个主流知识群。从知识图谱分析来看,RANK/RANKL/OPG系统与骨重建、RANK/RANKL/OPG系统与骨质疏松是研究的热点,OPG在骨吸收中起重要作用。结论 RANK/RANKL/OPG系统在阐明骨质疏松发生机制中有重要作用,OPG及其系统其他组分有可能作为以高骨吸收为特征的许多疾病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油与广西壮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关联性.方法:615例广西长期食用山茶籽油壮族妇女和616例广西长期非食用山茶籽油壮族妇女,定量超声骨质密度仪测量2组右侧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值(BUA),PCR-RFLP检测2组ER-α基因多态性.结果: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妇女与非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妇女同一年龄组相比较,前者的不正常骨量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后者.ER-α基因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中存在差异,P等位基因患PMOP的风险是p等位基因的1.566倍.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携带XbaⅠ酶切位点的X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少于非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论:提示P等位基因可能是PMOP的遗传易感基因;食用山茶籽油对PMOP有防治作用,X等位基因可能是对山茶籽油起交互作用的敏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只产生于胚胎期及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其后神经元的分裂即告结束,即在成体神经系统不存在干细胞,神经系统一旦发育成熟, 细胞即不能再生。因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变性后其功能难以恢复,如脑瘫、帕金森病等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概念的提出,使这一难题有了转机。NSCs具有多向分化及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的损伤及疾病的潜能。NSCs培养的成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  相似文献   
6.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细胞是指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子代细胞的细胞,主要存在于胚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等处。而血液(外周血、脐带血)中的干细胞,目前发现有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lc stem ceils,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ils,MSCs)两种。脐带血中干细胞含量丰富,明显超过成人外周血含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方向分化潜能,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和适当的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达到修复组织缺损的目的。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其在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设计:单一样本实验。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4—06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质量2.0-2.5kg。 方法:抽取兔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诱导成骨培养液(50mL/L胎牛血清的Dulbecco改良培养基含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nmol/L地塞米松,50mg/L维生素C)进行培养,隔日换培养液1次。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观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原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七八天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五六天即可传代。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胞浆中出现大量棕褐色颗粒,对照染色细胞胞浆未见着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胞核染成淡蓝色,胞浆内出现大量的棕黄色颗粒,呈明显强阳性,对照染色中胞浆内没有出现黄色颗粒。 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培养液联合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成骨活性,可在短期内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白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位点处存在多态性,这种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有关,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型在中国壮族的分布特点又如何呢?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多态性在中国广西壮、汉两民族中的分布,并与高加索人和非洲白人进行比较。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对象:观察对象为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壮族155名,男80名,女75名,平均年龄(37&;#177;9)岁;汉族195名,男100名,女95名,平均年龄(38&;#177;9)岁。相互间无血缘关系,且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 方法:实验于2003-06/2005—05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完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5名壮族人和195名汉族人的白细胞介素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多态性,用基因直接计数法计算健康人群白细胞介素1β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结合文献与高加索人、非洲白人进行了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种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β(+3953)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携带频率比较。 结果:纳入壮族和汉族健康体检者分别155和195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广西壮、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β基因+3953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相近(壮族人群CC,CT,TT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94.8%,5.2%,0,97.4%,2.6%;汉族分别为93.3%,6.7%,0,96.7%,3.3%,P〉0.05)。②高加索人、非洲白人与广西壮、汉两民族人群间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携带频率差异明显(高加索人CC,CT,TT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52.2%,43.9%,3.9%,74.1%,25.9%;非洲白人分别为60.4%,33.2%,6.4%,76.4%,23.6%,P〈0.01)。 结论:广西壮、汉族白细胞介素1β基因5号外显子+3953C/T多态性分布相近.但与高加索人、非洲白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解继胜  陈维平  邝晓聪  李后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164-166,F0003
背景: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殊细胞,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发生、发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调控机制的理想载体,在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探讨一套较为简便、有效和实用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是其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目的:观察血清培养基并辅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小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观察。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材料:2个月龄昆明种小白鼠5只,雌雄不拘。方法:实验于2003-06/2005-05在广西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验室完成。①采用贴壁培养法,从成年小鼠大脑皮层分离并体外培养成年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后将其置人DMEM/T12(1:1)液(包括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帆,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u/mL)培养,获得细胞克隆。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克隆细胞巢蛋白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①培养细胞形态学观察。②培养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㈣神经干细胞鉴定。 结果:④培养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接种后,绝大多数细胞在12h内附壁,细胞变扁平,接种后第3天,细胞开始生长,细胞数量增多,接种后第5天时生长成为数10个细胞到数百个细胞克隆,到第七八天,细胞占据瓶底80%~90%。经传代后仍成黏附生长,细胞形态规则,边界清楚。②培养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可见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少呈嗜酸性,细胞核大而圆,单个居中,着色深。③神经干细胞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细胞巢蛋白抗原呈阳性。 结论:分离的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在血清培养基并辅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传代后表达巢蛋白,依然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组织特异性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干细胞 [1]。国内外对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已有较多研究 ,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但用贴壁法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很少见报道 ,本实验成功地用贴壁法对小鼠的神经干细胞进行了分离、培养和细胞鉴定 ,并对其生长方式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实验动物为成年昆明种小白鼠 ,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饲养观察 1周后使用。主要试剂为 Dulbecco/F1 2改良培养基 [DMEM/F1 2( 1∶ 1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 FGF) ,胎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