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12年来我院收治的17例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资料。结果 17例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黄疸或者胆道感染的病史,其中9例复发胆总管结石在第一次手术后0.5~3年(平均为1.2年)即再次出现胆道结石或胆道感染的症状。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术后随访率为76.47%(13/17)。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3~78个月)。胆总管切开取石的4例随访患者中2例恢复良好,2例患者偶有胆管感染症状发作,经消炎、利胆等治疗后缓解。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8例随访患者中2例患者偶感上腹部不适,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随访情况良好。结论胆总管结石形成、复发与JPDD有密切联系。胆总管结石的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合并存在JPDD的可能,切忌只顾取石而忽视胆管末端狭窄和畸形的处理。对合并存在JPDD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指原发于脾脏的B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SMZL的发病率低,国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SMZL报道较少。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SMZL的认识,现将本院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6岁,以“腹胀、纳差1年,全血细胞减少3 d”为主诉于2016年6月23日于本院就诊。1年前曾于本院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有纳差,无腹痛、腹泻,无畏寒发热,无瘀斑瘀点,无咳嗽咳痰等不适,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患者予以拒绝。  相似文献   
3.
蒋禹 《西南军医》2012,14(2):287-289
肝内胆管结石是东亚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成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致石胆汁的形成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先决条件之一。本文就影响胆汁酸、磷脂以及胆红素代谢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与肝胆管结石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胰源性脂膜炎又称结节性脂肪坏死,是一种与胰腺疾病相关的罕见并发症。最早由Chiari[1]于1883年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胰源性脂膜炎患者,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等特点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反复腹胀1个月余,加重伴呕吐1周"于2017年12月入院。患者于入院1个月前出现上腹饱胀感,伴双下肢少量散在暗红色结节,呈红斑样,无糜烂及渗  相似文献   
5.
邓家琦  付文广  雷正明  陈跃  蔡亮  李秋  蒋禹 《重庆医学》2016,(13):1756-1758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对腹部增强CT术前评估肝癌远处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最终病理或随访结果为准,探讨18 F-FDG PET/CT对腹部增强CT术前评估肝癌远处转移方面的增益价值.结果 增强CT结合18F-FDG PET/CT诊断肝癌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疫和准确度分别为83.3%(20/24)、100%(39/39)、93.7%(59/63),显著优于增强CT的41.7%(10/24)、100%(39/39)、77,8%(4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P=0.003;χ2=6.48,P=0.011).53倒腹部增强CT未检出远处转移,经18 F-FDGPET/CT检查发现10例存在远处转移(4例骨转移,3例肺转移,1例肾上腺转移,1例网膜转移,1例肺转移同时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增强CT检出远处转移的10例患者,结合18 F-FDG PET/CT后,发现1倒转移灶超出增强CT检出范围(多处骨转移及左侧肾上腺转移灶).结论 18F-FDG PET/CT术前评估肝癌远处转移及转移范围具有独特价值,肝癌患者术前应考虑”F-FDG PET/CT检查以准确评价肿瘤分期,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胰腺癌治疗效果差,其重要原因就是早期诊断率低.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筛查胰腺癌患者最理想的检测方法.随着蛋白组学的发展,研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如载脂蛋白Apo A- Ⅱ、Apo C-Ⅰ、MBL2、MLCK2、REG4蛋白等.本文将就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尽管目前肝细胞癌(HCC)采用联合多学科、多种方式的综合治疗,但仍有很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差。现有研究表明微血管侵犯(MVI)是HCC发生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MVI只能通过术后病理证实。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于MVI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以更深入的了解MVI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SHMT2)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60只,分为正常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空载腺相关病毒组(AVV-GFP)、及腺相关病毒沉默组(AAV-SHMT2),每组15只。建模前2周尾静脉给予注射腺相关病毒及生理盐水,建立小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收集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的血清及肝组织。采用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AST/ALT的浓度、SHMT2、JNK、NF-κB、Caspase-3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利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损伤,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SHMT2表达随时间升高,在24 h达最高(相对表达量为1.5,P<0.05)。肝脏缺血再灌注24 h后,AAV-SHMT2组AST/ALT水平含量(588/416 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6/345 U/L),空载组(387/321 U/L)(P<0.05)。AAV-SHMT2组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SHMT2水平明显降低(相对表达量为0.24,P<0.05),p-JNK,p-p65水平明显升高(相对表达量为0.80,0.97,P<0.05),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1β与其保持一致升高(相对表达量为1.6,1.2,P<0.05)。空载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 SHMT2在肝脏缺血再灌注中有可能通过抑制JNK通路激活来缓减肝细胞的凋亡以及抑制NF-κB通路过度激活来减轻肝脏缺 血再灌注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7岁,因“腹痛4 d”于2019年3月19日急诊入院。患者4 d前进食后出现脐周剧烈疼痛,无腰背部放射痛,无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家属诉患者既往有下肢血栓病史(具体不详)。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型肥胖(腹围98 cm),腹稍膨隆,脐周及右下腹有压痛、反跳痛,肠鸣音3次/min。辅助检查:血WBC 11.17×109/L,N 0.836,血生化及凝血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确诊为MOJ且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Tile统计软件确定治疗前PNI的最佳临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PNI组(PNI≥最佳临界值)和低PNI组(PNI<最佳临界值);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OJ患者预后(预后指标为总生存期)的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5例患者。PNI最佳临界值为37.5,高PNI组和低PNI组分别为154例和51例,低PNI组患者中有胆管感染、CA19-9≥400 kU/L、血红蛋白<120 g/L、总胆红素≥300μmol/L、白蛋白<30 g/L及丙氨酸转氨酶<300 U/L患者所占比例较高PNI组更高(均P<0.05),高PNI组和低PNI组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