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7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xed neuroendocrine-non-neuroendocrine neoplasm, MiNEN)属于罕见肿瘤,包含至少30%的神经内分泌成分和非神经内分泌成分。在过去的30年里,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术语来定义MiNEN,但均不能准确描述该疾病。此外,有关MiNEN的基础研究和管理方案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是MiNEN的分子特征和组织分类仍然不十分清楚,这显著影响了肿瘤的治疗方案的确定。为此,该文总结归纳相关文献,对这类肿瘤的基因改变和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件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将58例(6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35跟)采用角膜缘于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26例,27眼)单纯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随访6~30个月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1眼冉复发,再复发率2.86%;对照组5眼再复发,再复发率18.5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角膜创面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8.34 ±2.38)d,对照组为(7.21±2.5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再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复发性翼状胬肉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胫骨平台骨折的现代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近年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经验教训,为临床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01-2007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89例,其中按照Schatzker分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Ⅴ型,Ⅵ型)67例,男性75例,女性14例。均行切开复位,严格按照内固定原则分别采用螺丝钉和/或外固定架、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骨折进行治疗,必要时辅以关节镜探查镜下手术。结果75例得到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6年,平均31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参照Merchant标准,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81.6%,术后1年优良率为89.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应当考虑手术治疗,周密的术前计划、妥善处理软组织损伤、正确选择切口、灵活应用内外固定物及关节镜辅助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和鉴定人乳头状瘤病毒11型E7抗原(HPVllE7)HLA-A*0201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方法 预测HPVllE7抗原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并合成相对应的表位多肽和四聚体(tetramer),即HPVllE7 7-15(TLKDIVLDL)、15-23(LQPPDPVGL)、47-55(PLTQHYQIL)、81-89(DLLLGTLNI)和82-90(LLLGTLNIV).从健康HLA-A*0201成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并负载上述表位多肽,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成熟分化标记及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IL-12;成熟DC负载各组多肽后观察DC激活T淋巴细胞的效应,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的IFN-γ;四聚体检测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评价DC诱导的CTL对靶细胞的特异性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预测的5条HPVllE7表位多肽均能诱导DC的成熟分化;E7 7-15、82-90和15-23多肽负载的DC能激活T淋巴细胞分泌高水平IFN-γ;E7 7-15多肽负载的DC能刺激特异性tetramer+CD8+细胞增殖且其诱导的CTL对HPVllE7/293细胞产生高效率的特异性杀伤作用(P<0.05).结论 筛选并鉴定出1条HPVllE7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E7 7-15(TLKDIVLDL),负载该表位肽的DC体外可诱导高效、特异性的CTL效应,抗原性较强,有可能作为HPV感染治疗用肽疫苗的候选表位.  相似文献   
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lper (Th) and cytotoxic T (Tc) lymphocyte polariz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ndyloma acuminatum (C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ecurrence. Methods Three-colour immunofluorescent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portion of CD3+ CD8-/IFN-γ+ (Th1),CD3+CD8-/IL-4+ (Th2), CD3+ CD8+/IFN-γ+ (Tel) and CD3+ CD8+/IL-4+ (Tc2)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CA patients and health controls. Results Compared to health controls, CA patients showed a decreased number of Thl (P < 0.01) and Tcl cells (P < 0.05), as well as a decreased Th1/Th2 and Tc1/Tc2 ratio (P <0.05). Furthermore, in 15 recurrent CA patients the ratio of Th1/Th2 was remarkably decreased (P < 0.01),while the ratio of Tc1/Tc2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omparison with health controls. Conclusion The decrease of Th1 and Tc1 subsets results in relative Th2 and Tc2 predominance, and this tendency is more significant in recurrent CA patients. The Th1 to Th2 and Te1 to Tc2 shifts in CA patient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act that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s hard to be eliminated.  相似文献   
6.
非剥脱性技术嫩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洨  程浩  许爱娥 《浙江医学》2006,28(2):158-160
皮肤老化症状可以通过非剥脱性技术得到改善。非剥脱性技术嫩肤是一种可控性的皮肤损伤,目标是在皮肤损伤愈合后使可见血管、不均匀色素和皱纹减少及皮肤收紧。非剥脱性技术嫩肤分为两型,1型嫩肤主要是去除扩张的血管、不规则色素和毛囊皮脂腺病变;2型嫩肤是通过真皮成分的改善达到皱纹减少和哇戈皮肤收紧。本文就非剥脱性技术嫩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9岁,反复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余,加重3天。抗组胺治疗无效,肌注复方倍他米松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皮损组织活检提示真皮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见到特征性"火焰征"。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后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心外科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多导睡眠图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长海医院心脏术后患者进行睡眠监测,选择最终符合条件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患者从晚上22:00试验开始时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次日晨6:00停止注射,连续注射3晚。镇静目标为镇静程度评估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评分-1~2分,右美托咪定的负荷剂量为0.5μg/kg,时间不超过20 min,然后以0.2~0.7μg/(kg·h)持续静脉注射,期间不使用其他镇静剂。对照组患者晚间不注射右美托咪定以及其他镇静药物。此段时间用多导睡眠仪监测两组患者的睡眠。观察目标为两组患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睡眠各阶段时间。试验期间白天的睡眠由床旁护士记录患者睡眠次数。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有更少的觉醒次数[(3.1~3.61)次vs.(8.87~9.77)次,P<0.01],更高的睡眠效率(68%~71.29%vs.25.1%~28.87%,P<0.01),更长的睡眠第二阶段[(249.55~266.89)min vs.(59.12~71.59)min,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睡眠第一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61~7.05)min vs.(56.37~63.33)min,P>0.05]。结论夜间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显著提高了患者睡眠效率、减少睡眠觉醒次数、增加睡眠第二阶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外科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HO-1)介导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脓毒症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C组)、脓毒症模型组(LPS组)、脂联素预处理组(APN组)和HO-1抑制剂锌原卟啉IX(zinc protoporphyrin IX,ZnPP IX)干预组(Zn组).各组分别于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20 mg/kg)或0.9%氯化钠溶液后6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介素(interlukin-6,IL-6)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肺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5d内大鼠生存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APN组和Zn组血清TNF-α [(321.3±11.2)、(132.5±10.2)、(311.7±12.4)vs (52.1±1.4)] ng/L、IL-6[(2 229.26±210.25)、(1 134.14±11.24)、(2 028.27±167.04)vs(55.38±0.23)] ng/L、NO[(103±10)、(79±8)、(97±9)vs(48±3)] μmol/L和肺组织匀浆MDA[(16.209±0.151) 、(5.943±0.310)、(13.238±0.326)vs(3.081 ±0.017)] μmol/g、MPO[(12.42±0.46)、(6.77±0.14)、(10.45±0.21)vs(2.74±0.06)] U/g水平显著升高(P<0.05),生存率显著下降(20% vs 100%;70% vs 100%;30% vs 100%,P<0.05);与LPS组比较,APN组血清TNF-α [(132.5±10.2)vs (321.3±11.2)] ng/L、IL-6 [(1 134.14±107.13)vs(2229.26±210.25)] ng/L、NO[(79±8)vs (103±10)] μmol/L和肺组织匀浆MDA[(5.943±0.310)vs (16.209±0.151)] μmol/g、MPO [(6.77±0.14)vs (12.42±0.46)] U/g水平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HO-1 mRNA[(8.73±0.24)vs(1.54±0.03)]显著升高(P<0.05),iNOS mRNA[(1.42±0.15)vs(2.01±0.10)]显著下降(P<0.05),生存率显著增高(70% vs 20%,P<0.05);与APN组比较,Zn组血清TNF-α[(311.7±12.4)vs(132.5±10.2)] ng/L、IL-6[(2 028.27±167.04)vs(1 134.14±107.13)]ng/L、NO[(97±9)vs(79±8)] μmol/L和肺组织匀浆MDA[(13.238±0.326)vs(5.943±0.310)] μmol/g、MPO[(10.45±0.21)vs(6.77±0.14)] U/g水平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HO-1 mRNA[(2.66±0.14)vs (8.73±0.24)]显著下降(P<0.05),iNOS mRNA[(2.06±0.23)vs(1.42±0.15)]显著升高(P<0.05),生存率显著下降(30% vs 70%,P<0.05). 结论 HO-1可能介导了APN在脓毒症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后第3天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在严重烧伤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 201 4年12月收治的符合重度以上烧伤标准的成年患者325例,检测患者伤后第3天RDW和血小板计数.根据患者伤后第3天RPR中位数值将其分为高RPR (RPR≥0.124)组和低RPR (RPR<0.124)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有吸入性损伤等指标的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并将结果带入Cox回归分析,同时绘制61例死亡患者ROC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判断作用.结果:伤后第3天高RPR组和低RPR组在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分别为70.2%(118例)和93.0%(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为预测烧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398,95%置信区间:0.200~0.794,P<0.01).对61例死亡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值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776(95%置信区间为0.706~0.846,P<0.01).其中伤后第3天RPR的最佳阈值为0.192时敏感性62.3%,特异性86.3%.结论: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