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血清IL-6、IL-10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脓毒症发生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60例大面积严重烧伤成年患者,伤后(1.0±6.0)h入院.根据患者脓毒症发生及死亡情况,将其分为非脓毒症组112例、脓毒症存活组36例、脓毒症死亡组12例,后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时间为伤后(9±5)d,脓毒症死亡组于伤后(18±4)d死亡.另选择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统计比较4组受试人员的年龄、3组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于各例患者入院后(伤后1d)至伤后20 d每日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测定IL-6、IL-10含量;同法采集健康对照组人员血液检测此2项指标.受试者一般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L-6、IL-10含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q检验).结果 (1)3组烧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员年龄接近(F =2.090,P>0.05),2个脓毒症组患者烧伤总面积明显大于非脓毒症组(q检验P值均小于0.05),脓毒症死亡组烧伤总面积明显大于脓毒症存活组(q检验P <0.05).2个脓毒症组Ⅲ度面积明显大于非脓毒症组(q检验P值均小于0.05).(2)3组患者伤后1 ~20 d血清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伤后1~7d3组患者IL-6含量接近(F值为0.188 ~2.897,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4天起非脓毒症组IL-6含量开始下降;13 d起脓毒症存活组IL-6含量逐渐下降,而同期脓毒症死亡组IL-6含量继续升高.伤后8d起,非脓毒症组IL-6含量[第8天为(262±25) pg/mL]明显低于脓毒症存活组[第8天为(287±38) pg/mL,q检验P<0.05]和脓毒症死亡组[第8天为(299±22) pg/mL,q检验P<0.05].伤后13 d起,脓毒症存活组IL-6含量[第13天为(300±33) pg/mL]明显低于脓毒症死亡组[第13天为(338±22) pg/mL,q检验P <0.05].(3)3组烧伤患者各时相点IL-10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伤后1~5d,3组烧伤患者该指标水平接近(F值为1.802 ~2.538,P值均大于0.05);第6天起,非脓毒症组IL-10含量明显低于脓毒症死亡组(q检验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8天,脓毒症存活组IL-10含量为(54±19)pg/mL,显著低于脓毒症死亡组[ (91±23) pg/mL,q检验P<0.05],根据此结果计算出IL-10含量临界值设为77 pg/mL时,灵敏度(83.33%,10/12)与特异度(91.67%,33/36)之和减1值最大,可用于判断脓毒症结局. 结论 在烧伤患者年龄相近的情况下,脓毒症的发生和结局与烧伤面积、深度有关.血清IL-6、IL-10含量在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早期IL-6含量不宜用于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早期IL-10含量持续高于77 pg/m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创伤患者血清新喋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创伤后血清新喋呤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创伤患者41例,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轻伤组10例,重伤组16例,严重伤组15例.于入院后第1、3、7、14、21天取血测定血清新喋呤含量,并分析新喋呤水平与患者伤情、严重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严重伤组新喋呤水平高于轻伤组(P<0.05或P<0.01),其均值与损伤严重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5).自伤后第3天起创伤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新喋呤水平持续升高,其中第3、7、14天与未出现MODS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同时,严重创伤后死亡组患者新喋呤升高幅度亦明显大于存活组,患者死亡前其血清含量多超过50.0nmol/L(8/12,66.7%).结论创伤应激后体内新喋呤合成、释放增多,动态观察循环新喋呤改变可能有助于评价患者损伤程度、监测MODS病理过程和辅助判断预后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将2家笔者单位收治的102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 TBSA的患者设为烧伤组,另设25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7、14、21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同法取健康对照组人员血液行相同检测.(1)按烧伤总面积将烧伤组患者分为小面积(30% ~ 49% TBSA)烧伤组39例、中面积(大于49%且小于或等于69% TBSA)烧伤组33例、大面积(大于69%且小于或等于99% TBSA)烧伤组30例;(2)根据烧伤脓毒症诊断标准,将烧伤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3例与非脓毒症组59例;(3)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将脓毒症组患者分为脓毒症死亡组14例与脓毒症存活组29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关系.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LSD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伤后l、3、7、14、21 d,烧伤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140.01、369.52、702.15、360.14、84.16,P值均小于0.01).(2)大、中、小面积烧伤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43±11)、(85 ±23)、(124±38) 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76,P<0.01),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26±51) mg/L(P值均小于0.01).(3)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77±12)、(122±38)mg/L,脓毒症组患者伤后3、7、14、21 d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F值分别为30.35、111.59、209.36、422.76,P值均小于0.01).(4)脓毒症死亡组、脓毒症存活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53±8)、(103±25) mg/L,脓毒症死亡组患者伤后1 ~21 d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脓毒症存活组(F值分别为9.05、18.48、41.34、107.11、180.48,P值均小于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是患者并发脓毒症(优势比为5.44,95%置信区间为2.35 ~12.74,P<0.01)及死亡(优势比为5.52,95%置信区间为2.34~12.19,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严重烧伤可导致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患者烧伤面积越大、病情越重该指标水平越低.凝溶胶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或死亡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确诊为终末期肾病(ESRD)、并在本院进行首次透析治疗的331例成年患者,所有透析患者均随访至转其他医疗中心、肾移植、死亡、失访或追踪观察2年,至研究终止日期(2018年10月31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位RDW值将患者分为高RDW组(RDW14.3%)和低RDW组(RDW≤14.3%)。研究所有透析患者2年存活率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高RDW组与低RDW组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不同透析方式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DW对MHD和CAP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331例透析患者总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RDW中位值为14.3%。高RDW组(161例)与低RDW组(170例)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24个月。两组患者在透析方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叶酸、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RDW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高RDW组(P0.05)。高RDW组与低RDW组所有透析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67.9%比81.1%,血液透析患者2年生存率为62.5%比67.9%;腹膜透析患者2年生存率为77.4%比91.4%,其中腹膜透析及所有透析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校正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RDW是所有透析患者(HR=1.311,95%CI:1.106~1.555,P=0.002)及CAPD患者全因死亡(HR=3.230,95%CI:1.598~6.527,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RDW预测所有透析、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是否发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6、0.560和0.726。结论 RDW与所有透析和CAPD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可作为预测所有透析患者及CAPD患者死亡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对比皮肤烧伤和电烧伤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差异。对15例男性热损伤或高压电击伤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其中8例为火焰或热液烧伤,7例为高压电击伤。皮肤烧伤组平均烧伤面积为44.5%±15.5%(20%~70%),电击伤组平均烧伤面积为12.28%±5.09%(5%~19%)。3例皮肤烧伤患者早期切痂,伤后第5天自体皮移植;4例延迟切痂和自体皮移植;1例死亡。伤后第3、7天静脉穿刺采集外周血标本进行6种抗体标记,检测T细胞总数、活化T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开始残余肾功能与维持性透析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9年30日新进入血透或腹透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成年患者资料,随访至2010年3月31日.根据透析开始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10.5、8~<10.5、6~<8、<6 ml· min-1·(1.73 m2)-1 4组.eGFR评估采用MDRD简化公式.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结果 (1)共562例患者入选,透析开始中位eGFR为5.60(2.26~12.62) ml· min-1·(1.73 m2)-1;中位随访时间为17(0~58)个月 ;死亡141例,中位生存期为45.48(43.05 ~47.90)个月.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4组患者Scr、BUN、血尿酸(SUA)、血前白蛋白、血磷、血钙磷乘积、整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平均动脉压(MAP)逐渐升高 ;血红蛋白(Hb)、男性患者比例、并发糖尿病比例、Charison并发症指数≥5比例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并发左室肥大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4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透析预后无显著关系.对透析非早期(>3个月)死亡患者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透析1年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HR =0.791,95%CI 0.669~0.935,P<0.01).(3)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 =0.868,95%CI 0.777~0.971,P<0.05)和1年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0.937,95%CI 0.851~0.992,P<0.05)的保护因素.(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下降10%(HR=0.90,95%CI 0.81~0.99,P< 0.05).血液透析方式4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47),8~<10.5组生存率最低,与6~<8组、<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33,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未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6.6%(HR=0.834,95%CI 0.736~0.946,P<0.01)和32.1%(HR=0.679,95%CI 0.535~0.862,P<0.01).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下降18.2%(HR=0.818,95%CI 0.669~0.999,P<0.05).结论 本组患者透析时机明显晚于国际透析指南的标准.随着透析开始eGFR降低,并发症增多及程度加重.早期透析可能无法提高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及1年总体生存预后和腹膜透析、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喉烧伤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199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43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合并症及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及喉烧伤情况,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包括气管切开率、切开时间及并发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数据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x2检验,对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1)本组患者中男353例占79.7%,女90例占20.3%,男女比例约4∶1.小于或等于20岁者64例占 14.4%,大于20岁且小于或等于40岁者203例占45.8%,大于40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者144例占 32.5%,大于60岁者32例占7.2%.本组患者中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分别为297、108、38例.7例有合并症,21例有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均差异明显(H值分别为73.752、142.830,P值均小于0.01),伤后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528,P>0.05).相关分析显示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呈明显正相关(r=0.399,P<0.001).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占68.0%(202/297),中度喉烧伤占32.0%(95/297),重度喉烧伤0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0例,中度喉烧伤占53.7% (58/108),重度喉烧伤占46.3% (50/108)喉烧伤情况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703,P<0.001).相关分析显示喉烧伤严重程度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 =0.700,P<0.001).(2)本组患者总体气管切开率为37.02%(164/443).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率分别为10.44% (31/297) 、87.96%(95/108)、100.00% (38/38),差异明显(x2=271.654,P<0.001).相关分析显示气管切开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784,P<0.001).本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以伤后6 h以内为主占63.4% (104/164).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5.5%(9/164).(3)本组患者中共31例死亡,病死率为7.00%.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01% (3/297),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2.96%(14/108),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36.84%(14/38),差异明显(H=74.273,P<0.001).相关分析显示病死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371,P<0.001).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脓毒症14例占45.2%,呼吸功能衰竭7例占22.6%,呼吸道梗阻2例占6.5%,呼吸道出血2例占6.5%,脑出血2例占6.5%,心脏意外2例占6.5%,中枢性尿崩1例占3.2%,另有1例占3.2%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结论 吸入性损伤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青中年构成比最高.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相关.利用喉烧伤诊断标准和气管切开指征,可有效避免喉梗阻风险;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手术,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8.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含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含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炎症应激营养状态及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舣盲、对照、随机的方法.40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0例.A组患者用含乳酸菌合生元制剂(4种益生菌+4种纤维)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B组用含4种纤维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另将两组中烧伤面积系数(UBS)为80%~280%的患者分别没为A1组(10例)与 B1组(11例).伤后第1、3、7、10、14、21天测定A、B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根据内毒素水平正常参考值统计各组中该指标的异常率.比较A、B组患者血培养结果、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于上述时相点检测A1、B1组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IL-6及预后炎症营养指数(PINI)水平.结果伤后第10天A组患者血浆内毒素为(37.9±5.4)ng/L,明显低于B组(59.1±7.9)ng/L(P<0.05).整个观察期内A组血浆内毒素异常率为36.7%,明显低于B组49.2%(P<0.05).A组血培养阳性者3例、B组5例.A组感染发生率为40%,与B组5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患者死亡2例、B组1例.伤后各时相点A1、B1组患者IL-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1组伤后第10、14天IL-6水平明显低于B1组(P<0.05),伤后第10天其PINI低于B1组(P<0.05). 结论应用含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对控制感染有潜在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FP预测肝癌微波消融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213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1周内均进行AFP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AFP阴性组(AFP< 20μ/L者)99例,AFP阳性组(AFP≥20μg/L者)114例.随访至2010年10月,记录并分析临床病理资料、生存评估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生存相关的预后因素.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13例患者5年局部进展率、肝内转移率、肝外转移率分别为5.5%、44.6%、9.9%;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6%、86.1%、77.3%、72.7%、67.5%.AFP阴性组11例患者死亡,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8%、85.4%、74.6%;而AFP阳性组23例患者死亡,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9%、71.6%、61.3%,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与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肝内转移及生存情况相关(Z=-1.98,-3.46,-1.9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与性别、肿瘤直径、肝硬化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相关(t =2.60,3.78,1.97,2.06,P<0.05).结论 术前AFP较高的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Dong N  Jin BQ  Yao YM  Yu Y  Cao YJ  He LX  Chai JK  Sheng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59-76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5例烧伤体表总面积>30%的患者静脉血样,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组(MODS组13例、非MODS组22例),采集患者伤后第1、3、5、7、14、21、28大的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HMGB1水平;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比值.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HMGB1水平即明显升高,其中伤后第1、7、21、28天MODS组HMGB1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两组间比较,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产生能力、CIM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伤后第1、14、21、28天MODS组显著低于非MODS组(P均<0.05).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血浆HMGB1含量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IL-2含量、CD4+/CD8+T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患者并发MODS密切相关,严重烧伤患者血浆HMGBI水平的持续升高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既往防治骨质疏松症多以“肾主骨”为基本思想,但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体外实验、临床调查等发现骨质疏松症与血虚、血瘀密不可分,是骨质疏松症中重要的致病因素。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相关研究,通过历代医家经验、微观机制研究和中医药防治策略探讨血虚、血瘀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及补血活血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多项研究证明补血活血法具有确切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来调节相关蛋白、信号通路并发挥雌激素样作用防治骨质疏松症,且能改善患者血虚、血瘀状态。故该文以补血活血法为基础探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Many factors already contribute to limit the amount of bank blood available for therapeutic use; a possible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blood could stem from the relative indifference of young people towards the gift of blood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pool of positive carriers of Australian antigen. Moreover, new operations appear (coronary by-pass) which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blood.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adopt attitudes and practice techniques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blo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an active blood bank committee which, alone, can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blood by 20 percent. Moreover, actual techniques for conservation of blood are reviewed: controlled hypotension, haemodilution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  相似文献   

19.
An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with using the method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f blood in 85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urgical diseases has shown the method to be simple, available and highly clinically effectiv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