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MRI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室壁瘤切除术+异位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结构、功能等变化。方法对5例行自体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室壁瘤切除术+异位心脏移植术患者,采用1.5T超导MRI扫描仪对心脏形态、功能、心肌灌注、延迟增强等进行综合评价。3例术前行MRI检查,5例术后1~17个月先后3次行心脏MRI扫描。结果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例手术后自体心脏左心室腔均较术前缩小,仅1例心功能明显提高,LVEF从18.4%提高到47.2%。移植术后5例患者中2例自体心脏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LVEF分别上升至47.2%和52.1%,其供体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LVEF分别为18.4%和22%;3例自体心脏功能恢复不佳的患者,供体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良好。所有供体心脏心肌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均无异常信号;所有自体心脏心肌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均无显著变化。结论MRI一站式无创性检查方法是异位心脏移植术较理想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2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便早期正确处理,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1例经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T)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 结果:21例患者均有突发持续胸背痛,高血压18例,一半以上患者有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可见非特异性征象,而EBT均可见特异性征象。其中Stanford A型4例,Stanford B型17例。除1例Stanford A型行外科手术外,均给予降压及负性肌力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共随访到17例,1例Stanford A型死亡,1例Stanford A型进展为典型主动脉夹层,4例Stanford B型血肿吸收好转,其余11例无症状存活,但未复查EBT。 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可提高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早期识别,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检查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PH)诊断及外科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5月,我院共有8例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EBCT检查确诊的CTPH患者成功接受了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并于术后1~2周内接受了EBCT复查,对其手术前后EBCT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应临床指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术前EBCT检查8例患者中主肺动脉或左右肺动脉干内显示附壁充盈缺损共7支,肺叶动脉及肺段动脉显示部分充盈缺损共28支、缺支共6支;2例患者于肺窗可见"马赛克征",3例可见条索影;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平均为36.5mm。PTE术后复查EBCT显示所有患者肺动脉及分支内充盈缺损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消失,其中左右肺动脉及主肺动脉内附壁充盈缺损均消失,血栓清除率达100%,22支肺叶及肺段动脉充盈缺损影消失,6支完全闭塞的肺血管分支开通,血栓清除率82.4%(28/34),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平均为34.2mm,较术前回缩。8例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与EBCT血栓征象消除状况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EBCT对CTPH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也是PTE手术治疗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心脏房室腔内径及左右心室功能正常参数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使用MRI测量中国正常成人心脏各房室腔内径及心功能参数.方法 共269名正常志愿者,无线矢量心电门控下,采用单次激发半傅立叶快速自旋回波与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分别获得标准心脏各长轴及短轴切面二维体层及电影图像.由2名医师独立分析MRI,分别测量心脏各房室腔径线及心功能后处理分析,获得包括射血分数(EF)、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 ESV)及心肌质量(CM)等心功能参数.男性与女性相对应参数做非配对的t检验.结果 所有志愿者均完成MR扫描,平均扫描时间(15 ±3) min.心脏各房室腔主要参数为:左心房前后径(2.87±0.77) cm,右心房径(垂直于房间隔,3.61 ±0.57)cm,左心室舒张末横径(4.97±0.52) cm,右心室舒张末横径(2.65±0.48) cm,心功能主要参数为:左心室EF (60.62±7.08)%、EDV( 128.27±32.16) ml、ESV(46.02±15.72) ml、CM( 82.97±24.03)g;右心室EF (47.73±6.50)%、EDV(115.37±26.71) ml、ESV(67.7±21.07) ml、CM(48.24±13.42)g.除左心室ESV(P =0.144)、EDV指数(P=0.714)、ESV指数(P =0.113)、心脏指数(P=0.199)及右心室EF值(P=0.296)和ESV指数(P =0.093)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以其高度的可重复性可获得正常中国人心脏形态与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5.
电子柬CT结合前置心电图触发提高了时间分辨力,使心脏成像取得进展。多年来作为主要无创性技术应用心脏钙化积分及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MSCT)在大容积覆盖,高空间分辨力以及后置心电图门控技术等方面具有优越性。两种技术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室和瓣膜功能分析等方面的比较,表明MSCT图像质量更具优越性,已成为无创性心脏成像的首选检验方法。尤其对冠状动脉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电子束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4年3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14例肺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TE76例,肺动脉炎29例,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动脉4例。本组患者采用ImatronC-150XP型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方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左侧肋膈角以下2cm,层厚1.5~3.0mm,层数为45~90层。单层扫描时间为100ms。造影剂(Omnipaque-300)总量约50~100ml,流速约3.0~4.0ml/s,延迟时间14~25s。以肺动脉管腔内充盈缺损为PTE的诊断标准,分析各级肺动脉受累情况。下肢深静脉检查采用血管超声。所有患者行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43例行肺动脉造影检查,79例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114例患者中男63例,女51例;年龄12~81岁,平均(47±13)岁;76例PTE患者CT诊断正确75例,准确率98.7%,其中58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76.3%;无明确诱因8例,占10.6%。76例患者共2356支肺动脉,1668支肺动脉受累,占70.8%。中心肺动脉受累545支,占受累动脉的32.67%;外周肺段动脉受累1123支,占受累动脉的67.29%。中央型充盈缺损为急性血栓的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血栓钙化为慢性血栓的特有征象。间接征象有马赛克征、右心房室增大、肺动脉增宽、肺梗死、心包或胸腔积液、肺不张或肺实变等。肺动脉炎(包括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29例,16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13例临床确诊;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均经手术证实,CT误诊1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动脉4例,3例手术证实,1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结论DVT-PTE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部分,PTE诊断的同时应兼顾下肢深静脉检查。对于PTE的诊断,EBCT是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诊断急性或慢性PTE,并能同时观察肺、纵隔及肺动脉周围组织及肺动脉、主动脉管壁情况,在肺动脉疾患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EBCT)表现。方法 对12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施行EBCT扫描(连续容积或单层序列横断面扫描),男9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其中10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结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EBCT扫描显示,主动脉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7例,瓣缘连续线状对比剂外溢3例,大量对比剂外溢4例。二尖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1例(该患者同时伴有主动脉瓣周大量对比剂外溢)。EBCT扫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阳性率为11.57%(14/121)。结论 EBCT可作为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随访及再次手术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共同动脉干(T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共10例TA患者,年龄2个月至24岁。EBCT检查采用美国Imatron C-150型扫描机进行对比剂增强扫描并做出诊断。将同一患者EBCT检查结果和超声心动图(UCG)(10例)、心血管造影(3例)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1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BCT对10例TA均做出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UCG对9例做出定性诊断,5例与EBCT分型诊断一致。EBCT对TA并发畸形显示优于UCG。3例行心血管造影的患者中,1例造影诊断与EBCT诊断一致,2例分型诊断有误。1例根据EBCT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完成手术。结论EBCT作为1种无创检查技术,完全能够完成TA的诊断及分型,结合UCG和必要的右心导管检查的结果,可以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9.
电子束CT结合前置心电图触发提高了时间分辨力,使心脏成像取得进展.多年来作为主要无创性技术应用心脏钙化积分及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MSCT)在大容积覆盖,高空间分辨力以及后置心电图门控技术等方面具有优越性.两种技术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室和瓣膜功能分析等方面的比较,表明MSCT图像质量更具优越性,已成为无创性心脏成像的首选检验方法,尤其对冠状动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APSD患者,年龄1~13岁。均行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EBCT检查。心电门控EBCT血管造影采用270mg 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层厚1.5~3.0mm。其中3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2例有手术对照。将同一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EBCT全部诊断,2例经手术证实;3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超声心动图仅检出2例。同时,EBCT检查示4例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弓离断;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均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诊右肺动脉起源异常2例,漏诊主动脉弓离断2例;心血管造影漏诊动脉导管未闭1例。结论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EBCT综合影像诊断是必要的,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EBCT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