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Lorenz散点图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冠心病患者50例(A组)源于2007-01~2008-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6±10.7)岁;正常组48例(B组)源于同一时间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2±8.1)岁.入院或入选后佩戴12导联Holter(24 h),由专业人员对自动输出的Lorenz散点图图形进行判断.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Lorenz散点图图形改变与以往类似,如呈梭状或棒状,亦有少部分呈现不定状;而正常人则多数呈彗星状;非彗星状图形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75%,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3.36和0.21.结论 散点图在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心电图正常时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化指标及症状与心肌梗死部位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曾经入我院的150例AMI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将其分为两组:前壁梗死组和下壁梗死组.观察指标为:①临床症状分析:根据其病例资料回顾性地进行胸痛、恶心、呕吐症状分析;②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半定量免疫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TnI),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③分析每组症状与实验室指标发生与变化情况,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150例AMI患者中,前壁、下壁梗死组分别为58例(38.7%)、92例(61.3%).血清TnI、CK、CK-MB峰值在前壁、下壁梗死组分别为189.7/76.4(ng/mL)、1890/976(U/L)、146.3/101.5(ng/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痛、恶心、呕吐症状在前壁、下壁梗死组中分别为56/88例(97%/96%)、32/58例(55%/63%)、14/29例(24%/3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壁梗死组患者的TnI、CK、CK-MB峰值明显高于下壁梗死组患者,而胸痛、恶心、呕吐症状与心肌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3.
1 资料与方法 赵某,女,82岁,2009-05-14人院.阵发性胸闷、气短十余年,加重20天,近一周夜间不能平卧.入院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Ⅲ、aVF导联T波低平,QT间期476 m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3-200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功能Ⅱ~Ⅳ级患者资料,从中再选取出合并贫血的患者.共收集到患者315例,从中选出符合贫血条件的46例.将选出的46例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22例,仅接受改善心功能治疗(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等);第2组24例,接受改善心功能治疗的同时接受抗贫血治疗,口服硫酸亚铁片(0.3g/片),每次1片,每日3次和(或)每周2次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 U.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心脏彩超检查.观察血红蛋白(Hb)、血红细胞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径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E峰与A峰比值(E/A).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心功能分级与贫血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①在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中,贫血的发病率分别为7.9%(10/126)、19.2%(23/120)和24.6%(17/69).Ⅲ、Ⅳ级与Ⅱ级贫血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8、3.12,P均<0.05).②治疗后第1组与第2组患者Hb[(101.3±6.31)、(130.7±5.75)g/L]、RBC[(0.36±0.08)×1012/L、(0.43±0.02)×1012/L]、HCT[(15.6±1.8)%、(18.0±2.5)%]、LVEF[(4.4±1.6)%、(5.1±1.2)%]、FS[(3.49±0.17)%、(4.12±0.25)%]、SV[(48.9±3.1)%、(58.5±2.7)%]、CO[(38.9±3.7)%、(49.1±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65、2.898、3.221、3.197、4.018、3.775、2.264,P均<0.05).③第2组患者治疗前Hb[(102.7±6.9)g/L]、RBC[(0.35±0.07)×1012/L]、HCT[(16.0±2.4)%]、LVEF[(3.7±1.4)%]、FS[(3.41±0.12)%]、SV[(47.5±2.9)%]、CO[(38.2±7.9)%]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32、13.325、5.569、17.182、3.186、2.999、3.074,P均<0.05).④逻辑回归分析心功能分级与贫血发生的相对危险度结果显示,心功能Ⅲ、Ⅳ级患者RR分别为1.62、3.14(P<0.05或<0.01).结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治疗贫血,可以改善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血压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等肥胖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17岁苏州市儿童青少年,采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血压值在P5、P10、P25、P50、P75、P90、P95分位数下,肥胖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3 150人,男生占50.86%,年龄(12.03±3.12)岁,基于BMI的全身性肥胖检出率为13.24%,基于WC和WHtR的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60%和23.65%,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1.27%。基于BMI、WC、WHtR分组的血压值,均为超重/肥胖组>正常组(P值均<0.05)。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分位点下SBP均与BMI、WC、WHtR呈正相关(P值均<0.001);低DBP(P5)总人群、男生、女生的BMI、WC、WHtR的变化,低DBP(P...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经导管途径对兔左室心外膜和犬心内膜房窀环部位的微波消融,观察微波消融对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及对消融位点心肌组织面积和体积的损伤程度.方法 ①日本健康大白兔21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10,20,30 W组,每组7只.采用20%乌拉坦(4 ml/kg)静脉麻醉后暴露心脏,将微波电极轻置于左室前壁心外膜,高压盐水冲注下分别以10,20,30 W消融30 s.取心室肌,按免疫组化法显示SDH,光镜下观察结果 ,用千分尺测量损伤范围,计算损伤面积.②健康杂种犬32只,雌雄不限,按体质量分40,50,60,80 W组,每组8只,设2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采用戊巴比妥钠,按30 mg/kg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及心电监护.将消融导管固定于左右心室前/后壁近间隔的房室环处,40,50 W组同时消融左右心室前壁,60,80 W组同时消融左右心室后壁,消融时间分别60,120 s.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用千分尺测量损伤范围,计算损伤体积,观察是否形成透壁性损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光镜下,消融区SDH活性产物消失,细胞结构不清晰,呈淡蓝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消融中心酶缺损区损伤直径和损伤面积随消融功率(10,20,30 W)增加而明显扩大,分别为(3.99±0.41),(5.20±0.25),(6.31±0.37)mm和(12.53±2.56),(21.19±3.14),(30.96±3.76)m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6.8,58.5,P<0.01或<0.05).犬消融后,光镜下可见损伤区心肌呈凝同性坏死,心内膜可见少量附壁血栓形成.在消融的116个消融点中,发生透壁性损伤16个,有5个损伤累及到肺组织,可见心室穿孔的发生.心肌损伤体积随消融功率(40,50,60,80 W)增大而增加,在消融60,120 s时损伤体积分别为(46.7±2.5),(51.1±2.7),(133.2±3.4),(141.8±3.9),(248.5±6.2),(260.3±6.5),(313.7±9.5),(327.4±10.5)mm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16,27.85,P<0.01),相同功率,消融时间延长,损伤体积加大.结论 微波可经心内膜消融房室环部位接近心外膜的深病灶,微波输出功率增加,消融时间延长,对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寻找一种可控制经导管途径心内膜非随机部位的微波消融方法。观察释放不同微波功率、时间对房室环部位心肌损伤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心电学的影响。了解导致房室环部位透壁性损伤的微波输出功率和放电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选用实验用犬32只利用射频电极导管的可操控性,结合X线影像,将外周介入用8F长鞘管导入并固定于左、右心室前、后壁近间隔的房室环处。快速交换送入自制的微波消融导管并记录到小A大V波。微波输出能量设定为8个级别组,共消融126个位点,其中40W×60s/120s、50W×60s/120s4组消融左、右心室前壁;60W×60s/120s、80W×60s/120s4组消融左、右心室后壁。除40W×60s、50W×60s两组各7个消融点外,其余级别组均为16个消融点(左、右各8点)。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以1/6π×长×宽×深计算损伤体积,观察是否形成透壁性损伤,并进行光镜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前后心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环部位损伤体积随微波输出能量级别的递增而明显扩大,左侧损伤体积由(47.0±26.1)mm^3增加到(326.7±109.0)mm^3,右侧损伤体积由(48.6±29.1)mm^3增加到(289.9±79.9)mm^3,各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0.01,Pr〈0.01),损伤体积与输出功率呈正相关(rL=0.83,rR=0.87);而恒定功率时随时间的延长,损伤体积呈平行增加(P〈0.05,r=0.85);与损伤体积相比,损伤深度与放电时间相关性更强(r=0.91)。16个消融点发生透壁性损伤,其中5个消融点的透壁性损伤累及肺组织。微波消融产生的心肌损伤范围成椭圆体,显微镜下为均匀凝固性坏死,与周围的心肌组织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可见少量附壁血栓。结论利用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下病灶是可行的,引起的损伤可以深至犬心肌厚度的4/5至心外膜,但应高度警惕走行于心外膜房室环部的冠状动脉和心脏静脉的损伤。恰到好处的能量选择和得心应手的微波消融电极,还需更加精细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6岁.2007年1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第10天,心力衰竭、肺炎症状体征,心电窦律,V1-V5ST.段抬高,Q波,LAFB,室早,见图1.彩超房窒扩大,室壁运动异常,EF:30%,见图2.胸片肺炎,WBC:13.3×109L-1,G:87.6%.心肌酶、离子、肝肾功正常.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室早,肺炎,心衰.治疗:抗栓,调脂,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重塑,抗心律失常,抗炎.当日良好,次日高热,双肺哮鸣音,调整抗生素.晚11时室速,217次/min,见图3.冷汗、烦躁,同步电击无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及CHF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连续入院的74名NYHAⅡ~Ⅳ级的CHF患者及55名作为对照的非CHF患者,采用ELISA法测量其血清MPO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MPO水平与CHF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CHF患者血清M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5)μg/Lvs.(9±4)μg/L,P0.01],并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r=0.34,P0.01)。结论:血清MPO浓度在CHF患者中升高,并且与CHF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SDF-1联合同种异体CD34+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8只,随机分成3组:SDF-1联合干细胞移植组(13只);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3只):假手术组(12只).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另选同种异体大鼠13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免疫磁珠法分离外周血CD34+干细胞,在梗死模型制作后7 d,经静脉联合趋化因子SDF-1注入到移植组大鼠体内,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于心梗术前、干细胞移植术后1周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胶原含量.结果 心肌梗死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明显提高(P<0.01),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明显减小(P<0.01);移植组心肌组织AngⅡ、胶原含量也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 经静脉联合移植趋化因子SDF-1和外周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它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塑,为造血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