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索榄香烯联合中频交变微电流对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中频交变微电流作用胶质瘤U251细胞,筛选最佳作用参数;运用CCK-8法分析榄香烯不同药物浓度对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将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中频交变微电流组(50 kHz、150 mA、30 min)、榄香烯组(IC_(50):235μmol/L)、中频交变微电流与榄香烯联合组,连续作用3天后,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分析中频交变微电流、榄香烯对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中频交变微电流的最佳作用参数为:50 kHz、150 mA、30 min,榄香烯的IC_(50)为235μmol/L;与对照组比较,中频交变微电流组、榄香烯组、联合组细胞存活率降低,分别为[(86.5±0.3)%、(51.7±2.3)%、(36.2±1.0)%,P0.05]。中频交变微电流组、榄香烯组、联合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7.2±2.7)%、(47.5±2.2)%、(68.5±1.7)%,均高于对照组[(4.4±1.2)%,P0.05];中频交变微电流组、联合组均将细胞阻滞于G_2/M期。结论榄香烯联合中频交变微电流可抑制U251细胞的活力、促进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能够协同抗肿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究SCLC基因调控机制,为寻找SCLC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获取小细胞肺癌(SCLC)mRNA数据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并利用Kaplan-Meier在线工具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例SCLC组织样本和19例正常肺组织样本中筛选出248个DEGs,包括172个高表达基因和76个低表达基因(P<0.05)。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周期、DNA复制、错配修复、P53信号通路等,蛋白互作分析网络筛选出6个节点度最高的核心基因:TOP2A、PCNA、RFC4、 FEN1、CCNA2和MCM2,并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 DEGs涉及的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可能是SCLC发生的分子机制,而核心基因可能是治疗SCLC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4.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中乳腺癌和肺癌多为溶骨性骨转移,具有临床发病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为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缩短生存时间。然而,肿瘤细胞转移到骨微环境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最新研究提示骨转移出现临床症状前,肿瘤细胞和骨微环境之间存在相关调控的作用。本文从肿瘤细胞和骨微环境的特异性、肿瘤细胞与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复杂,可涉及肿瘤细胞、骨组织及感觉神经元等多种因素。不同时期癌痛发生机制有所差异,早期主要与肿瘤细胞及其相关基质细胞释放的多种介质有关;进展期主要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和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RANK)/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有关;晚期主要与感觉神经纤维的病理性发芽和重塑有关。目前癌痛的临床控制不是很理想,故仍需进一步阐释其发生机制以便于开发新的药物或寻找更好的治疗措施。本文旨在对近10年来不同时期骨转移癌痛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配体(PD-L1)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疗效。但伴随使用其相关不良反应增加也被逐步报道并受到重视。抗PD-1/PD-L1治疗可引起相关心脏毒性事件,包括心肌炎、心包疾病、心律失常等。虽然临床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并可造成免疫治疗延迟或终止,需要肿瘤学科和心脏学科医生合作诊治。该综述从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简要介绍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机制及诊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朱世杰教授治疗肺癌术后咳嗽的临证经验。认为肺癌术后咳嗽不同于普通咳嗽,传统止咳药物对其疗效甚微,治疗时应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加以论治。病机属本虚标实,以气阴亏虚为本,瘀毒阻络为标,肺的宣肃功能失常是导致肺癌术后咳嗽发生的根本所在。临床治疗以攻补兼施为主,注重宣畅气机,同时应重视调理脾胃。重用海浮石为君药,常用药对如海浮石和旋覆花、牛膝和桔梗、桃仁和芦根等。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晚期肺癌证候表现多样,病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论其本虚多指肺肾亏虚。李佩文教授对从肺肾相生论治晚期肺癌有深入的见解,认为晚期肺癌的核心病机为肺肾两虚、邪毒内聚,中医治疗上重视协调肺肾相生,调补阴阳,根据西医治疗、调养的不同特点进行调整,分辨晚期肺癌的整体和局部征象,配合肺肾的生理特性用药。现总结李佩文教授从肺肾相生论治晚期肺癌的学术思想,对其分阶段、辨部位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以及临床遣方用药的经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以上,尽管化疗及靶向治疗改善了患者临床疗效,但预后仍欠佳。免疫治疗的发展改变了NSCLC患者的治疗策略。纳武利尤单抗是一种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的完全人源化的IgG4单克隆抗体,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晚期NSCLC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已经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主要药物,但临床上尚缺乏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针对纳武利尤单抗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肝转移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为CRC肝转移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方法: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从GEO 数据库下载CRC 肝转移基因表达数据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利用DAVID 在线工具对DEG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图,筛选出CRC关键基因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从183 例CRC组织标本和39 例CRC肝转移组织标本中筛选出321 个DEG,其中上调基因153 个、下调基因168 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的功能主要涉及蛋白质激活级联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血小板脱颗粒、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等。PPI 网络图筛选出8 个CRC 关键基因为ALB、APOB、FGA、F2、APOA1、SERPINC1、FGG和AHSG。生存分析发现,SERPINC1、FGG表达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均P<0.05)。结论: DEG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与CRC肝转移的发生发展相关,8 个CRC关键基因可能是CRC肝转移治疗的潜在靶点,SERPINC1、FGG可能成为新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