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致乏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甚广,遍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亚洲及非洲为重,对班氏丝虫病的防制,目前多数采用治疗病源的措施。但按现行防治办法,彻底肃清寄生于人体的班氏丝虫尚有一定困难。根据班氏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如果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及宿主血中微丝蚴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媒介不再获得感染,则可阻断传播流行。为探索对班氏丝虫病防治到何种程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65个市、县有丝虫病流行。1953~1969年调查,平均微丝蚴为3.05%,平均微丝蚴密度为32.9条/60μl,全省微丝蚴血症者约200万人,班氏丝虫病媒介是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61 280 516人次,海群生对象治疗1 307 529人,全民服药防治4 175 785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474 506人。65个市、县的丝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共血检487 97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590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在1%以下,1987年卫生部确认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8~1989年开展监测工作,共血检356 016人,发现微丝蚴血症818人,平均微丝蚴率0.23%。解剖致倦库蚊29 662只,14只蚊体内发现幼丝虫,感染率为0.05%,中华按蚊2 412只,未发现幼丝虫。1989年,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指导组对广东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行调查,血俭3 217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4人,微丝蚴率为0.12%。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消灭淋巴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达到全省消灭淋巴丝虫病。方法:按消灭丝虫病的监测方案进行病原学和媒介学监测。结果:至2001年,全省血检1575905人,发现和治疗微丝蚴血症4074例。原丝虫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市)于无微丝蚴血症次年起,按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0年内和10年后分别统计,共病原学监测178个乡镇316544人和341个乡镇520120人;每县(市)均在3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在429个点共解剖雌性致倦库蚊250377只和中华按蚊(含嗜人按蚊)2297只。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显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结论:2001年9月,全省按照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审评方案的要求,通过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淋巴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丝虫的生育力时间和引起传播的最低微丝蚴密度是与淋巴型丝虫病作斗争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流行病学因素。许多地区对此病的斗争是以集体化学治疗为基础的。在未有能杀灭成虫而又对病人无不良影响的满意药物的情况下,有必要用持久的方法来降低血中微丝蚴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不同防治阶段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开展慢性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的丝虫病患者症状体征调查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防治丝虫病前、基本灭丝考核、防治后期监测、消灭丝虫病后4个阶段的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分别为2.92%(479/16423)、0.34%(373/109561)、0、08%(172/208683)、0、09%(14/15575)。慢性丝虫病3种主要体征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的构成比随着丝虫病的防治进展而发生改变,防治前鞘膜积液占的比例最大(75、16%),以后逐渐减少,到消灭阶段已没有发现;而乳糜尿和象皮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到消灭阶段分别占42.86%和57、14%。结论 通过防治,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还存在不少象皮肿和乳糜尿病例.必须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8.
本项成果是在卫生部领导下 ,经 40多年几代人努力完成。以淋巴丝虫病 (以下称丝虫病 )病原生物学特性为基础 ,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和传播阈值的研究 ,首先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首次阐明防治后期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丝虫病传播上已无实际意义 ;首次提出我国丝虫病阻断传播指征 ,并据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技术措施。1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丝虫病防治策略2 0世纪 6 0年代初 ,在对我国丝虫病进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丝虫病与其他虫媒传染病如疟疾等的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 ,提出防治丝虫病应采…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马来丝虫长爪按鼠动物模型取得的成虫,分别用浆糊、进口包埋剂包埋制备冰冻切片,以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迹病人血清抗体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材料和方法1.至抗原制备从活的实验阳性长爪沙鼠体内取出马来丝虫成虫,分别用广东产的三叶牌浆糊和美国产的包埋剂包埋,切成3mp厚的冰冻切片,贴附于清洁载玻片上,用0.5%丙酮固定,放于冰箱内低温保存备用。豆.2血清来源阳性血清来自广东省各县市班氏丝虫流行区班氏丝虫微丝拗血症者,阴性血清来自非流行区。1.3实验方法参照王运章[’]。把受试血清用0.01ndl,PHS.OP…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63384912人,治疗患者1307892人,全民服药4475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599。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