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发展适宜社区卫生人力关键之一是规范各类卫生人力应完成的服务和工作效率。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量及工作效率等问题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98年10月选择了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较早、成效较好的北京市东城区、宣武区两个城区所属的3所社区医院,对其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部门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服务量及服务时间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人力配备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3个社区医院包括宣武区一个(以下称甲社区医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106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及血管损害的特点;随访病后30d、90d的预后情况,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危险因素:脂代谢异常86例,高血压83例,有梗死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者63例,吸烟59例,既往卒中史54例,糖尿病47例,饮酒45例,冠心病3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7例。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眩晕86例,构音障碍67例,感觉障碍51例,眼球运动障碍35例,偏瘫32例,眼震31例,复视30例,共济失调24例,四肢瘫23例,意识障碍18例,交叉瘫10例。年龄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R=1.37,P<0.05)。此外,脑桥与近、远段同时受累(OR=6.69,P<0.01),基底动脉急性闭塞(OR=6.23,P<0.01)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桥梗死患者的最常见病因。眩晕、构音障碍、感觉运动障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同责任病变部位及病变血管的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检索1999年~2009年国内发表的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试验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篇文献被纳入系统评价,其中12篇用于评价临床疗效,总样本量1016例,OR=0.33(0.23,0.46),舒血宁注射液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且文献的一致性很好。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不同时间窗缺血再灌注大鼠出血转化的影响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元和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闭塞时间分别为3 h、6 h和9 h,再分别随机分为常温组、3 h和5 h亚低温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其中亚低温组再灌注后,用10%水合氯醛再次麻醉大鼠,将大鼠置于冰毯上降温,在15分钟内将大鼠肛温降至亚低温状态(32℃~35℃),保持大鼠亚低温状态3 h或5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并取脑。每组取6只大鼠测量各组脑出血量;每组取2只大鼠,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视交叉后皮层缺血边缘带神经元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各MCAOR组大鼠随缺血时间延长出血转化量增加,应用亚低温干预后,各组出血转化量均减少。各MCAOR组大鼠视交叉后皮层缺血边缘带超微结构显示不同程度受损,随着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亚低温可减轻其损伤程度,以缺血3 h亚低温3 h组效果最好。结论 亚低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改善脑组织超微结构,为脑功能重建提供超微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期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病灶模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反映的大血管病变情况,结合临床信息,探讨对小卒中1年卒中复发有较强预测作用的评价指标。方法以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Chinese Intra 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udy,CICAS)数据库中的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纳入发病7 d内、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2分、脑部MRI-DWI发现新梗死病灶、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和影像信息所示不同病变模式及大血管病变情况,以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确定小卒中后1年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43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67±11.04)岁。1年累计卒中复发率4.39%。1年预后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风险比(hazard ratio,HR)3.1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0~7.211,P=0.006)],症状相关性动脉闭塞(HR 2.35,95%CI 1.094~5.030,P=0.029),多发非症状相关性动脉狭窄(HR 2.74,95%CI 1.311~5.730,P=0.007),多发皮层、皮层下和(或)深部白质梗死(HR 2.06,95%CI 1.006~4.229,P=0.04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DWI所示多发皮层、皮层下和(或)深部白质病变、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小卒中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责任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收集2004-01-2004-12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9例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按不同责任病变血管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共82例(92.1%)。危险因素包括吸烟43例、饮酒31例、高血压67例、糖尿病3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0例、脂代谢异常69例、冠心病38例、既往脑卒中史27例、出现梗死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7例。临床表现以眩晕最常见共74例(83.1%),其次为构音障碍47例、感觉障碍35例及运动障碍23例。按不同责任病变血管分类,以颅内段椎动脉病变出现眩晕所占比例最高(92.9%)。梗死前出现TIA可能与预后良好相关(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后循环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眩晕、构音障碍、感觉运动障碍是其常见临床表现。梗死前TIA可能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后1年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全年我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168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病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份、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分别于病后30天、3、6个月、1年进行MRS评估,了解患者病后1年的预后情况。系统评价责任病变血管及病变部位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病后1年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9.6%,其中病死率13.6%,严重残障率6%。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有颅脑近中远段同时受累(OR=5.392,P<0.05)、颅内病变个数>1个(OR=3.077,P<0.05)、基底动脉急性闭塞(OR=11.766,P<0.001)、颅外段椎动脉病变(OR=4.376,P<0.01)。结论不同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不同,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表现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副肿瘤综合征是由体内恶性肿瘤引起的非转移性神经系统病变 ,可同时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具有病变范围广泛 ,临床表现多样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特点 ,其中以周围神经、肌肉 (神经 -肌肉接头 )损害最为常见。我科自1990年~ 2 0 0 0年收治副肿瘤综合征患者 19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男 13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 30岁 ,最大 79岁 ,平均 5 7 4岁 ,病程最长 1年 ,最短 2 0天。1 2 临床表现 :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12例 ,以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3例 ,以神经 -肌肉接头损害 (Lambert -EatonSyn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