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2009年深圳市收治的30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30例患者均经2次鼻拭子、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RT-PCR法),此后每天检测病毒核酸直至连续2 d均阴性.第1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立即开始奥司他韦(商品名为达菲)或"中药Ⅰ号"抗病毒治疗,5 d为一疗程.收集患者流行病学、临床和一般实验室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29例患者为输入性病例,另1例为二代病例,系7个月女婴.发病平均年龄(20.42±12.59)岁,离开疫区至发病的平均时间为(53.33±53.08)h,其中2例离开疫区超过8 d才发病,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发现1例隐性感染者.30例患者均有发热,平均最高体温(38.40±0.80)℃.其他临床症状依次为咳嗽17例(56.7%)、流涕9例(30.0%)、咽痛9例(30.0%)、头痛7例(23.3%)、鼻塞2例(6.7%)、肌肉酸痛1例(3.3%).22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5d内病毒核酸转阴,8例在抗病毒治疗第6天或以后病毒核酸转阴.21例在病程7 d内病毒核酸转阴,9例在起病后病毒核酸阳性持续8 d或以上,后者较前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分别为(1.47±1.03)×109/L和(2.69±1.63)×109/L(t=2.06,P=0.048),血常规异常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分别为(2.78±2.49)d和(0.71±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06).结论 甲型H1N1流感发病年龄偏低,临床症状不严重.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能超过7 d,病程7 d或抗病毒治疗5 d后仍有可能检出病毒,存在亚临床隐性感染的可能.血常规变化与病毒核酸阳性的持续时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便携式化疗泵持续输注5-氟尿嘧啶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采用周围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百特泵内加生理盐水60~80mL加5-氟尿嘧啶3.0~4.0g持续泵入48~72h。结果 73例患者圆满完成化疗,不良反应小,效果满意。结论持续5-氟尿嘧啶泵入可减少患者一次性输注的反应,患者在体能许可的情况下可维持正常的活动及工作,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同时避免了护士反复配药,挂瓶、换瓶及排除输液泵电脑故障的时间,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000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核苷(酸)类似物预防HBV再感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2007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OLT治疗的16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117例患者术前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所有患者术后长期肌肉注射HBIG,并联合服用核苷(酸)类似物,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患者术前资料,并前瞻性长期随访OLT术后HBV再感染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60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1.88%(19/160).患者术前HBV DNA载量、HBeAg状态及抗病毒治疗时间与OLT术后HBV再感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108、0.127和0.033,P值均〉0.05).19例HBV再感染患者中有17例是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其中8例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株阳性,其HBV DNA载量为(7.0±2.0)log拷贝/mL,而YMDD变异阴性组为(3.2±2.5)log拷贝/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1,P=0.003).17例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12例加用阿德福韦酯,3例改用恩替卡韦,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OLT术后长期小剂量肌肉注射HBIG,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预防HBV再感染.OLT术后使用拉米夫定易出现YMDD变异,而YMDD变异是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上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核苷(酸)类似物对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同时,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d)、阿德福韦酯(10mg/d)或恩替卡韦(0.5mg/d)。另选取同时期仅行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41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肝癌、肝移植、死亡或拒绝继续治疗者停止随访。随访结束时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和Child—Push分级的变化及临床结局。结果治疗组ALT、AST、球蛋白(Glb)和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Alb及胆碱酯酶(CHE)较治疗前升高,43例(81.1%)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Glb和TBil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5,P〈0.01)。2组Child-Pugh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6,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肝癌比例分别为0.0%和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7,P〈0.01),但在病死率及需要接受肝移植的比例方面2组的差异不明显。结论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有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基因(SLC7A1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SLC7A11基因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02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通过半定量PCR 、Real-time PCR测定SLC7A1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该基因与肝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HBV感染、淋巴结转移、生存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随机挑选2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进行半定量PCR,SLC7A11基因在85.0%(17/20)的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Real-time PCR检测102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SLC7A11 mRNA表达水平,72.5%(74/102)肝癌组织中SLC7A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在64例肝癌患者中SLC7A11 mRNA高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6个月,低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2个月,SLC7A11 mRNA高表达组生存期较短(P<0.01)。SLC7A1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肿瘤大于3 cm的肝癌患者SLC7A1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SLC7A1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HBV感染、淋巴结转移与否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 SLC7A1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影响着肿瘤的增生及患者的生存期,提示SLC7A11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的老年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此类人群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2月16日至2022 年3月23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疫苗接种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抗体水平和病毒核酸Ct值等。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71.3岁,男性占比57.43%,临床分型以轻型患者(52.48%)最多, 53例(52.48%)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以合并高血压(34.65%)最为常见,但是否合并基础疾病(r=0.076, p=0.450)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数量(r=0.007, p=0.944)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3例(72.28%)患者具有疫苗接种史,主要接种疫苗厂家为北京科兴,其中29例(28.71%)已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22例(21.78%)患者末次接种疫苗距离发病的时间超过6个月,是否接种疫苗(r=-0.062, p=0.540)、接种疫苗的次数(r=-0.138, p=0.169)以及末次接种疫苗距离发病的时间(r=-0.058, p=0.607)与临床分型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61例(60.40%)患者具有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咳嗽和咽喉痛,生化指标PLT、FIB、ALB、pALB、CHE、CK、IL-6的异常数量占比随着病程天数的递进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在不同病程天数的比较中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均<0.05),此外,CRP、PCT、Cl离子、D-DIC的异常数量占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53例(52.48%)患者在入院时IgG抗体阳性,IgG是否阳性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048, p=0.631),但和末次接种疫苗距离发病的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620, p=0.000),末次接种疫苗距离发病的时间大于6个月的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00)。病毒ORF1ab和N基因在入院时的核酸Ct值在临床分型小组的比较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核酸Ct值高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的老年病例具有较轻的临床症状,但具有较强的病毒传播能力,患者临床分型与合并基础病、疫苗接种情况及IgG阳性与否的相关性不强,但疫苗接种6个月后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陈莉  周泱  刘映霞  刘艳  曾丽娇 《中外医疗》2010,29(21):61-61,63
目的探讨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深圳市3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犬伤害发病者占90%,以输入性青年病例为主,平均年龄31岁,其中93.3%未按规范处理伤口,90%病例未接种疫苗,另外10%未按规范接种全程注射疫苗。35例患者病死率100%。结论我国狂犬病的防治重点仍在农村,暴露后未采取规范措施是造成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暴露后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全程注射疫苗,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96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者年龄、性别、发热、出疹、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EV71型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1~3岁(77.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62∶1);主要症状为皮疹(100.0%)、发热(89.9%)、易惊(54.8%)和肢体抖动(54.0%);经对症治疗,1~2期患者全部痊愈,6例3~4期患者死亡。结论:EV71型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3岁,常伴随发热和皮疹,早期患者均可痊愈,3~4期病例预后较差,应注意重症病例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