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应用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伴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小球囊(Gateway 1.5 mm×9.0 mm或2.0 mm×9.0 mm)亚满意扩张治疗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并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6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起病及进展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狭窄血管直径、狭窄病变的分型、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狭窄病变Mori分型A型4例,B型2例.狭窄病变术前残余管腔直径(0.15±0.05)mm,狭窄程度平均(93±3)%.采用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后,狭窄病变残余管腔直径(1.03±0.21)mm,残余狭窄程度平均(50±1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9、11.74,均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穿支脑梗死事件,经康复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临床随访11~2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5例,mRS评分3分1例.结论 对于伴有基底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进展性卒中应积极进行干预,单纯小球囊亚满意扩张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中短期疗效较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支架治疗介入栓塞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2013年3月应用支架治疗的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共83例患者、83枚复发动脉瘤。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83例患者共应用93枚支架,支架植入顺利,技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33例单纯支架植入术的病例中,18例(54.5%)术后即刻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15例(45.5%)单纯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同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50例患者中,按Raymond分级,Ⅰ级11例(22.0%),Ⅱ级21例(42.0%),Ⅲ级18例(36.0%),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共发生与支架植入术相关并发症2例(2.4%),均为脑血管痉挛,给予动脉灌注罂粟碱后好转,出院时无神经功能损害。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82例(98.8%),3分1例(1.2%)。影像学随访50例(60.2%)患者,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单纯支架植入随访20例结果显示:致密栓塞14例(70.0%),动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5.0%),动脉瘤稳定3例(1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0例随访结果为:致密栓塞20例(66.7%),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0.0%),稳定3例(10.0%),小复发2例(6.7%),大复发1例(3.3%),再次破裂出血1例(3.3%)。所有患者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除发生再出血的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并痊愈外,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安全性高,结果满意,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往许多被认为是"垃圾"的脱氧核糖核酸(RNA)被证实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长链非编码RNA(即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微小RNA(microRNA),小核RNA等[1]。环状RNA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种特殊非编码RNA,因其呈封闭环状而得名,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特异性。有研究发现,有一些环状RNA在大脑中呈特异性表达[2]。新近诸多研究显示,环状RNA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  相似文献   
4.
随着神经血管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广泛应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如何判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筛选高危的动脉瘤患者并及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成为神经内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利用决策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的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81例;其中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4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3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和影像学特征,包括前交通动脉瘤的高度、瘤颈宽度、是否有A1优势、动脉瘤是否规则、动脉瘤朝向。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纳入上述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对比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年龄、动脉瘤高度、瘤颈宽度、动脉瘤不规则及A1优势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决策树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 CI:0.637~0.837),准确率为73.15%;随机森林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75(95%CI:0.569~0.7806),准确率为68.52%;梯度提升模型ROC中曲线下面积为0.758(95%CI:0.6569~0.8587),准确率为77.78%。结论 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进行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 d)、术后1 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 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不同心功能障碍类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室诊治的120例脓毒血症患者,根据30~60 d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77例和死亡组43例,分析不同预后组的临床指标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床旁超声心动图分为左心功能障碍组77例[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组(n=32)、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组(n=45)]和右心功能障碍组(n=36)和心功能正常组(n=43),评价脓毒症患者不同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年龄、氧合指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系统评分、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比值(E/E′)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和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对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 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 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双支架技术在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及疗效。 方法 对3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LVIS双支架平行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 3例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均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患者1、3分别于术后7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分别显示为瘤颈复发、瘤体复发,其中瘤体复发患者再次栓塞后达到致密栓塞;患者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 2分,较出院时明显好转。结论 LVIS双支架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双支架排列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与甲基苯丙胺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相对少见,甲基苯丙胺可以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作者对1例罕见合并吸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快速进展性多发脑动脉狭窄闭塞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报道,并复习甲基苯丙胺及乙型肝炎病毒对动脉硬化影响的相关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