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模型的药效作用及机制。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溴化甲基纳曲酮(阳性对照,58.5 mg·kg-1)组和消痔丸低、中、高剂量(1.17、2.34、4.68 g·kg-1)组,连续ig给药7 d,给药同时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按照7.5 mg·kg-1 ig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制备小鼠便秘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末次给药结束后,各实验组禁食不禁水16 h,模型组和各给药组ig给予复方地芬诺酯,30 min后给药组ig含相应受试药的活性炭悬液,对照组、模型组ig活性炭悬液。第1批小鼠观察首次排黑便时间、6 h内排便粒数、6 h和24 h内排便质量及粪便含水率。第2批小鼠检测小肠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和血清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多肽(VIP)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AQP9 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AQP3、AQ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粪便干结情况有所好转,排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质量有所增加,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显著缩短排首粒黑便时间,提高6 h排便粒数及粪便含水率、6 h及24 h排便质量(P<0.05、0.01、0.001);除消痔丸低剂量组,其余各给药组小鼠24 h粪便含水率均显著增加(P<0.01、0.001);各给药组小肠炭末推进距离及炭末推进率均明显提高(P<0.05、0.01、0.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VIP水平(P<0.01、0.001),除消痔丸低剂量组,其余各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结肠组织中5-HT、SP水平(P<0.01、0.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增加血清中5-HT、SP水平并降低VIP的表达水平(P<0.05、0.01、0.001);各给药组AQP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0.001),AQP9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各给药组AQP3 mRN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0.001),AQP9 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结论 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诱导的小鼠便秘模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缩短便秘小鼠排首粒黑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并提高粪便含水率、显著促进小肠推进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肠液分泌相关因子5-HT、SP、VIP等的释放以及AQP3、AQP9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消痔丸对醋酸诱导大鼠肛门溃疡模型的药效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醋酸诱导大鼠肛门溃疡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消痔丸(0.81、1.62、3.24 g/kg)组、柑橘黄酮片(0.27 g/kg)组和痔炎消片(0.86 g/kg)组,另设置对照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与模型组ig给予同等体积的0.1% CMC-Na溶液。各组连续ig给药10 d,1次/d。观察各组大鼠表观指标,并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溃疡面积;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肛门直肠组织病理学,并进行分级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肛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肛门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消痔丸组可显著改善醋酸所致大鼠肛周溃疡、肿胀、黏液分泌等情况,加快大鼠肛周黏膜上皮修复,溃疡面积缩小,减少间质或黏膜下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渗出物;消痔丸组可抑制肛周组织中MMP-9、IL-6、TNF-α分泌和iNOS、VEGFA蛋白表达,增加TGF-β1表达(P<0.05、0.001)。结论 消痔丸对醋酸诱导的肛门溃疡模型治疗作用显著,主要通过抑制IL-6、TNF-α、MMP-9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和iNOS、VEGFA蛋白表达,升高TGF-β1表达,从抗炎消肿、抑制基质降解、促进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等途径,起到消肿生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imaging,CTPI)与超声超微细血流成像(superb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在评估肝癌介入术后活性病灶血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行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均于术后6周接受螺旋CT灌注成像与超声超微细血流成像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比较CTPI与SMI评估肝癌介入术后活性病灶血供准确性。结果DSA检查显示,52枚病灶中,有血供46枚,无血供6枚;CTPI检查术后活性病灶血供灵敏度95.65%(44/46),特异度100.00%(6/6),准确性86.15%(50/52),Kappa值0.84;SMI检查术后活性病灶血供灵敏度82.61%(38/46),特异度83.33%(5/6),准确性82.69%(43/52),Kappa值0.44;CTPI检查准确性与灵敏度均明显高于SMI检查结果(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式与DSA检查结果均具有一致性,相较于SMI,螺旋CTPI评估肝癌介入术后活性病灶血供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患者预后判定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有关眼先天发育异常的文献资料很多 ,从临床观察和应用双生子遗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共转性斜视具有多因子遗传的特征。我们收集了以先天性内斜视就诊的患儿 4例 ,在住院手术期间行染色体检查 ,发现均为染色体畸变— 2 1-三体 ,即先天愚型 ,现报告如下。本文 4例中男 2例 ,女 2例。发病时间 :初生 2例 ,6月及 1岁各 1例。就诊时间 ,4~ 5岁 2例 ,6岁 2例。斜视度 :最小 30△ ,最大 6 5△。屈光状态 : 0 .75~ 1.75 DS。视力 0 .6~ 1.5。术前同视机检查均无同时视。术后眼位正常。治疗后同视机检查 , 级视功能 2例 , 级视功能 1例 ,交叉抑制…  相似文献   
5.
耳前瘘管为常见的先天畸形,恶性淋巴瘤为多见的恶性肿瘤,但按家系彼此相伴随却少见。现将遇到3例报告如下。 例1,范某,女,27岁,1980年8月颈部右侧肿块4×4×2cm,下颌角淋巴结肿大4个月。继而出现口咽部异物不适感,吞咽困难而就诊。体检:右侧扁桃体肿块结节型1×1cm,后柱已侵及。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及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总结1999年1月~2005年7月7例腹腔镜术后胆漏及胆管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2例迷走胆管漏,1例经腹腔引流后治愈,1例经B超引导穿刺引流后治愈;胆囊管残端漏1例,再次手术缝扎,胆总管探查取石放置T型管引流后治愈,肝总管损伤漏2例,1例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放置腹腔引流治愈,1例剖腹手术修补漏口,放置T型管支撑6个月;胆总管横断2例剖腹行胆总管端端吻合放置T管支撑6-7个月。术后随访1~3年,均恢复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漏及胆管损伤,应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8.
姚鹏飞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0):634-634
患者,女,26岁,因产后4天,持续性头痛、喷射状呕吐2天,加重伴语言障碍1天入院。入院时嗜睡,呼唤睁眼,失语。右侧“三偏”。头颅CT示左颞叶楔形低密度灶,夹杂不规则高密度团块,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立即给予甘露醇、速尿脱水降颅内压,患者逐渐意识不清,急诊行左侧颞肌下减压术。术中见硬脑膜呈蓝黑色,张力极高,剪  相似文献   
9.
RNA干扰及其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降解特异性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抑制靶蛋白表达的现象。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RNAi这一现象以来,RNAi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经过大量临床前期试验表明,针对特异性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治疗胶质瘤是行之有效的。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确与患者的病种、病理类型、术前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手术类型、放疗及化疗的剂量、遗传因素有关。其出现于任何部位均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