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中最严重的损伤之一 ,造成病人上肢严重的病废。由于臂丛神经损伤平面较高。神经再生速度较慢 ,部分神经终生变性 ,治疗效果不满意。从基础和临床继续研究臂丛神经损伤是必要的。1 功能解剖1 1 臂丛的组成〔1〕臂丛是由C5、6、7、8和T1神经根前支组成 ;C5通常接受部分C4的纤维 ;T1通常接受部分T2 的纤维。在前斜角肌外缘 ,C5、6合成上干 ,C7形成中干 ,C8T1合成下干。 3条神经干行向锁骨后下方 ,每条干形成前后股。在腋动脉周围上、中、下 3干的后股合成后束 ,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下干前股独…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31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术治疗25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行端端鞘膜法缝合13例,束膜法缝合5例,神经移植4例,粘连松解3例,结果按朱家恺标准评价,优者24例,良者6例,可者1例。随访时间最长者10年,最短者1年。;结论熟知桡神经和肱骨干及桡骨小头的密切解剖关系和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医生的责任心,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是安全可以避免的。手术应尽量进行,不能考虑骨折愈合与否。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通过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能够解决移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慢性排斥反应等.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材料: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移植组、氟达拉滨组、骨髓移植组、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每组各10只.40只SD大鼠为骨髓移植供体.供体DA大鼠用于皮肤移植实验.方法:制作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模型,单纯移植组仅进行肢体移植:氟达拉滨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 mg/kg;骨髓移植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1×10~(12) L~(-1),10 μL;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移植皮肤初为水疱、渗出,逐渐溃疡、糜烂、焦痂、变黑坏死.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氟达拉滨与骨髓移植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以纯系SD大鼠及Wistar大鼠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40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4组:A组:仅进行肢体移植;B组:在肢体移植前1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C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D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用法及用量同B、C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D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以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组相比,D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120d);D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与A组大鼠相比,D组大鼠Thl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成年雌性DA大鼠分别用4种移植物桥接大鼠1.5cm坐骨神经缺损: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与类许旺细胞共移植组、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异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24周通过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及组织学指标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术后24周A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湿重恢复率优于B、C、D组(P<0.05);组织学检测发现,术后24周A组移植段再生神经纤维较多,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结论 种植类许旺细胞的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能有效的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16、P21、Bcl-2的表达及其临床有生物意义。方法: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法检测了6种123例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16、P21、Bcl-2的表达情况,计算其阳性反应率。结果:几种骨肿瘤中P16、P21表达较普遍。Bcl-2的表达公见于部分恶性肿瘤病例,良性肿瘤不表达。恶性骨肿瘤P21和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值<0.01)。恶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16基因蛋白阳性经均低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值<0.01)。结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15、P21的异常活动在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Bcl-2的表达可作为良、恶性骨肿瘤鉴别的一个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8.
异体手移植的组织配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组织配型在异体肢体移植中的基础作用和意义。方法:对患者和供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及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结果:ABO血型(B-B)Rh血型相符,PRA和淋巴毒性交叉实验均为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HLA-B,D,DR,DQ位点有4个抗原相合,手术后联合免疫抑制剂,移植双手成功,结论:理想的组织配型可避免异体手移植发生排斥反应,提高异体手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根性撕脱的臂丛前根再植入脊髓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前极再植入脊髓的手术入路解剖。方法:在15例颈胸段尸体标本上,观测臂丛根及其前根解剖,测量椎动脉与颈椎、脊髓的关系,以及各脊髓节段与对应椎间盘的相对位置。另4例标本采用侧前方入路行臂丛前根再植入术。结果:由上至下臂丛根长度、脊髓节段长度、脊髓半径、前根根丝数及其起始处至中线距离逐渐减小,椎体半径、椎动脉至中线距离及前根长度逐渐增大;C5-7脊髓节对应C3-4、C4-5、C5-6椎间盘,C8、T1脊髓节对应C6、C7椎体。结论:侧前方入路可使臂丛前根再植入至最佳位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过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能够解决移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慢性排斥反应等。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 材料: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移植组、氟达拉滨组、骨髓移植组、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每组各10只。40只SD大鼠为骨髓移植供体。供体DA大鼠用于皮肤移植实验。 方法:制作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模型,单纯移植组仅进行肢体移植;氟达拉滨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 mg/kg;骨髓移植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1×1012 L-1,10 μL;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 结果:与其他实验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 < 0.01)。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移植皮肤初为水疱、渗出,逐渐溃疡、糜烂、焦痂、变黑坏死。 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 结论:氟达拉滨与骨髓移植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