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常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根据病理生理过程:LBBB发生在前,随后引起心脏扩大和心衰的类型称为“LBBB导致心衰”;而心肌病变在前,随后合并出现LBBB的类型称为“心衰导致LBBB”。对于前一类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纠正心脏电传导不同步后可以逆转机械不同步和结构重构,CRT反应好;而对于后一类心衰患者,CRT即使纠正电传导不同步也无法改善心肌病变,CRT反应差。心脏磁共振(CMR)组织追踪成像可识别出“LBBB导致心衰”患者独特的间隔壁反常运动和收缩功能保留的左室侧壁,“心衰导致LBBB”患者则表现为广泛的心肌运动障碍。对于病史无法明确的患者,如果左心室舒张末期侧壁/间隔壁厚度比值为0.93以上且左心室侧壁增厚率>21%时,可归类为“LBBB导致心衰”,相反则为“心衰导致LBBB”。CMR可为CRT反应提供预测价值并为临床选择适合CRT的心衰患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登记研究(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CAFR)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极高危和高危的房颤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情况。方法从CAFR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选的9 119例房颤患者中筛选出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 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疾病病史、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将极高危患者LDL-C<1.8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 高危患者LDL-C<2.6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分析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和LDL-C达标率。结果共筛选出3 833例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 其中ASCVD极高危的房颤患者1 912例(21.0%), ASCVD高危的房颤患者1 921例(21.1%)。ASCVD极高危和高危房颤患者服用他汀比例分别为60.2%(1 151/1 912)和38.6%(741/1 921), LDL-C达标率分别为26.7%(511/1 912)和36.4%(700/1 912)...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动及非心房颤动人群卧立位血压的测量,研究体位性低血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研究共入组患者366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入选我院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为行射频消融术住院者共181例,非心房颤动患者入选于社区中医科门诊为中医保健就诊的患者共185例。使被测者安静状态下平卧位休息至少5min,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患者平卧位上臂血压及脉率,后使被测者主动转换为站立位,测量被测者直立后0.5、1、2、及3min的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 Hg(mm Hg=0.133Pk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对于伴有卧位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下降≥30mm Hg为诊断标准。结果:心房颤动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为21.6%,非心房颤动患者为13.0%,其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Logistic分析调整多个变量后发现,持续性心房颤动(OR=2.525,95%CI:1.256~5.076,P=0.009)、年龄60周岁(OR=2.125,95%CI:1.163~3.880,P=0.014)及高血压未控制(OR=2.416,95%CI:1.276~4.575,P=0.007)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BMI≥24kg/m~2(OR=0.505,95%CI:0.273~0.932,P=0.029)与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负相关。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年龄≥60周岁及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伴有体位性低血压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病率可高达l%,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栓栓塞,包括脑栓塞和周围动脉栓塞。Framingham研究表明约1/6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目前针对房颤所致脑栓塞的研究较多,房颤所致周围动脉栓塞虽不如脑栓塞常见,但由于发病急、后果重,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现对房颤导致周围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发病率、危险因素、预防、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进步,进一步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必然趋势.传统经股动脉TAVR需要穿刺双侧股动脉建立一主、一副两条入路,其中主入路用于输送球囊和瓣膜等器械,副入路送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指导定位 [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于2021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是否有关。方法:纳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91例(阵发/持续性心房颤动:60/31)。消融策略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行PVI加左心房顶、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前评估基线心电图,fQRS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任何类型的30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 68.1%(62/91)患者fQRS阳性。fQRS最常见于下壁导联(75.8%)。平均随访18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4.2%(59/91),74.6%(44/59)复发发生在1年以内。fQRS阳性组复发率高于fQRS阴性组(79.0%vs.34.5%,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QRS是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危险因素(HR=3.243,95%CI:1.147~9.167,P=0.026)。结论:fQRS是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因子,可用于预测该类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睡眠时长(SD)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432例心房颤动患者,定期随访并收集患者的睡眠时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根据术后第6个月的睡眠时长,将患者分为三组:睡眠时长不足组(SD≤6 h)、睡眠时长正常组(6SD8 h)、睡眠时长过多组(SD≥8 h)。结果:随访至术后第6个月, 330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97例患者复发,4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死亡。睡眠时长正常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睡眠时长不足组和睡眠时长过多组(85.9%vs. 60.7%vs. 69.5%,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HR=1.060, 95%CI:1.004~1.118)、睡眠时长不足(HR=2.643, 95%CI:1.540~4.535)及睡眠时长过多(HR=1.920, 95%CI:1.120~3.290)是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睡眠时长不足或过多是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导管消融术是一项治疗心房颤动(AF)的成熟技术。冷冻球囊消融术(CBA)是射频消融术(RFA)的替代选择。然而,两种术式治疗中国阵发性AF患者的对比资料较少。本研究将从手术资料、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选择CBA或RFA治疗阵发性AF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AF复发,即术后3个月的空白期外,由心电图记录到持续时间30s的AF、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此外,本研究对手术相关资料以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阵发性AF患者399例(CBA组102例,RFA组297例)。CBA组总手术时间[(124.6±40.0)vs.(112.6±41.4)min,P=0.012]及总透视时间[15.0(10.0,25.0)vs. 10.0(8.0,16.0)min,P0.001]均长于RFA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为期1年的随访期间,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vs. 27.9%,P=0.706)。结论:CBA和RFA治疗阵发性AF的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的总手术时间及总透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传导阻滞患者应用过渡起搏器(TPPM)技术减少非必要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筛选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的所有患者, 纳入TAVR术后出现传导阻滞并应用TPPM者。TPPM术后随访4周, 每次随访时进行起搏器程控。研究终点为1个月时成功拔除TPPM, 无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成功拔除的标准为1个月时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无起搏信号, 同时最后一次起搏器程控提示起搏比例为0。拔除TPPM后继续常规随访心电图至6个月。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 年龄(77.0±11.1)岁, 女性7例。其中7例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1例为二度AVB, 2例为一度AVB(PR间期>240 ms)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间期>150 ms)。TPPM放置时间为(35±7)d。8例高度AVB患者中, 3例恢复窦性心律, 3例恢复窦性心律伴束支传导阻滞, 2例仍存在三度AVB并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植入;2例一度AVB伴LBBB患者PR间...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通常需要建立一主一副2条动脉入路及1条静脉入路。该文报道了国内首例使用单血管入路技术完成TAVR病例, 将传统TAVR手术需要的"两动一静"3条血管入路简化为仅需1条动脉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