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人体冠脉造影显示侧支循环是检测冠脉病变的重要方法。冠脉侧支血管是指直径20~350μm潜在的血流通道,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当冠脉显著狭窄或闭塞时开放,成为有功能意义的侧支循环。有关冠脉侧支循环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对141例冠脉造影有狭窄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侧支循环开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初步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其影响。方法选择老年SA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各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中CD+细胞以鉴定EPCs,并进一步用倒置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Ⅰ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黏附能力测定试验、改良Boyden小室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分别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结果老年SA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也明显受损。SA组患者EPCs数量与收缩压、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SA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降低且功能减退,其数量降低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331例冠心病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方法行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记录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术后1年随访,6~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331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支架597只,均成功置入病变处;1例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支架置入后3 h死于泵衰竭,1例发生血管破裂转外科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术后出现非Q波型心肌梗死,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1.5%。301例患者随访12.3±3.2个月,2例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6例再次心绞痛发作,5例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总的MACE发生率为4.3%;110例患者6~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6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5.5%。结论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和较高的效益/价格比,尤其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使更多冠心病患者受益;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1岁。因胸闷、气短、阵发性心悸加重两天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图示(略):P波消失,以大小不等的纤细f波代之,R—R间距绝对不整,心房率427次/min,心室率150次/min,为快速型心房颤动(Af),QRS形态多正常。R_4、R_7、R_(22)提前出现,呈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兔心脏淋巴循环阻断后血浆中心脏内分泌活性物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取63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兔心脏淋巴回流阻断前及阻断后3、7、14、30、90、180 d血浆中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均升高,术后3~7 d为高峰期,实验组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 d后渐回降;180 d时仍高于术前和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实验组术后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升高,术后3~7 d为高峰期,实验组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 d后渐回降;180 d时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兔心脏淋巴回流阻断后可引起心脏内分泌活性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临床上影响心脏淋巴回流的疾病如胸腔内肿瘤及手术、心脏移植术等引起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肌纤维化等心脏并发症的可能性原因及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孔敬博  赵宗进  高航 《山东医药》2007,47(29):57-58
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腔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术后3、7、14、30 d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末肽(PⅢNP)水平。结果 血清PⅠCP、PⅢNP水平均于术后3 d达最高峰,之后渐回落,术后7 d接近术前水平。提示直接PCI术能减少AMI后心肌间质Ⅰ、Ⅲ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改善AMI后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6岁,阵发性心悸1月,心电图示:左前分支阻滞。临床诊断:冠心病。为明确诊断行食管调搏检查。采用 S_1S_2程控刺激法反向扫描(图1),每次步长为10ms,S_2R_2随 S_1S_2逐渐缩短而逐渐延长,当 S_1S_2≥420ms 时 S_2R_2≤240ms(A)。S_1S_2为410ms 时 S_2R_2突然延长至360ms(B)。S_1S_2为390ms 时 S_2R_2为360ms(C)。当 S_1S_2缩短为380ms 时,S_2R_2又突然延长至  相似文献   
8.
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始动环节是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VEC损伤后可表达黏附分子,后者可使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黏附,从而促进AS的发展。研究发现,在人类内皮细胞上有一种能够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新型受体(LOX-1),其主要功能是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摄取OX-LDL,LOX-1的激活进一步诱导黏附分子的产生,导致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现将干预LOX-1表达的药物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联合平板运动试验(TET)检查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疑似ERS合并冠心病患者10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作为金标准,均进行DCG与TET检查,对比分析DCG+TET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 结果DCG+TET检查符合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DCG、TET单独检查(P<0.05);DCG+TET联合检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DCG、TET单独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CG联合TET检查ESR合并冠心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按标准Judkin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组造影后导丝或球囊通过病变时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造影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开始均以10 μg/kg在1~3 min内推注,继以0.15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36 h.两组均应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结果 观察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心肌灌注(TMP)分级、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和180 d无心脏不良事件(MACE)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是MA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子(OR=0.58,P<0.05).认为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应用对改善STEMI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优于静脉用药,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