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急性主动脉瘤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主动脉瘤(AAD)系主动脉根部发生急性瘤样扩张,其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酷似急性心肌缺血,因而很容易被误诊,即使应用现代化的诊断技术,对某些病例也很难做出诊断。假若因误诊而错误地施行了溶栓或抗凝等治疗,则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本研究分析了89例AAD病人的心电图,旨在探讨其急性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特征及危险因素等。  相似文献   
2.
所谓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伴有1临床症状的AMI患,其新出现的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上≥0.2mV或其他导联≥0.1mV。200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了有关ST段抬高性AMI的最新治疗指南,本结合该指南就ST段抬高性AMI的诊断、处理、危险评估及二级预防等问题进行原则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尼索地平缓释胶囊对高血压及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76例 1级和 2级高血压并稳定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尼索地平组 (40例 )和硝苯地平组 (36例 ) ,分别给予尼索地平缓释胶囊 10~ 2 0mg ,与硝苯地平控释片 30~ 6 0mg ,均po ,qd× 6wk。结果 :尼索地平组降压总有效率92 % ,硝苯地平组为 94 %。 2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 >0 .0 5 )。 2组治疗后 2 4h、日间及夜间平均SBP和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尼索地平组治疗后SBP ,DBP的谷/峰比值 (T/P)分别为6 0 .5 %及 5 1.2 % ,硝苯地平组为 6 3.8%及 5 4.8%(P >0 .0 5 )。 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耗量及心电图蹬车运动负荷试验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尼索地平缓释胶囊能有效降压 ,改善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症状和运动能力 ,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ACS75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和陈旧心肌梗死(OMI)60例(非ACS组)、冠脉正常者55例(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浆IL-18和MMP-1,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CS组血浆炎性因子IL-18、MMP-1和hs-CRP高于非ACS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1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发生率高于非ACS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IL-18、hs-CRP是老年ACS的独立危险因素;②IL-18、MMP-1和hs-CRP升高并心脏功能异常的老年冠心病的危险性增高,冠脉粥样斑块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股动脉超声预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n=203)和不伴糖尿病患者(n=251)的股动脉超声结果显示:(1)冠心病伴糖尿病者股动脉内径和阻力增大;(2)该组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因此,股动脉超声指标可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及其对缬沙坦干预的反应。方法 :选择CHF患者 80例 (CHF组 )和健康体检者 4 0例 (对照组 ) ,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1(IL 1)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浓度 ;然后将CHF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用缬沙坦组各 4 0例 ,1个月后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CHF组 3种细胞因子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HF越重 ,细胞因子的浓度越高 (P <0 .0 1) ;不同病种所致同级CHF的细胞因子浓度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缬沙坦能改善心功能 ,降低上述细胞因子的浓度 (P <0 .0 1)。结论 :细胞因子在重度CHF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与基础病无关 ;缬沙坦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 ,也降低细胞因子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对53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心电图和CAG检查,并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HCM患者病史不典型,但心电图有特征性变化,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尤其以V4导联显著,伴有ST段下移,常被误诊为冠心病。30例行CAG者中28例示左冠状动脉明显增粗;3例发现器质性狭窄,并成功置入支架;7例发现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经0·4~7·5年的随访,仅1例死于癌症。结论:AHCM有比较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左冠状动脉内径增粗,常并发肌桥和冠心病,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脑钠素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AMI患者 5 6例 ,胸痛发作 12h内成功再灌注者 (38例 )为试验组 ,再灌注失败或未进行再灌注者 (18例 )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入院即刻、1、2、7、14、2 8d时血浆BNP水平。结果 :AMI患者血浆BNP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 ,对照组呈双峰曲线 ;再灌注可明显降低AMI患者BNP水平 ,第 7天时浓度升高不明显 ,未形成第 2个高峰。结论 :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成功后 ,校正的 TIMI帧数 (CTFC)与心电图 ST段回落联合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接受 PCI治疗后血流达 TIMI3级的老年 AMI患者 42例 ,测定 CTFC,并在术前及术后 1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 (WMSI)。观察 CTFC与 WMSI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检查术前及术后 1 h心电图 ST段回落情况。结果 按照 CTFC将 TIMI血流 3级者分为快、慢两组 ,快 CTFC组 ST段回落程度明显优于慢 CTFC组 ;一个月后快 CTFC组的 WMS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慢 CTFC组 ,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 ;快 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 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慢 CTFC组。结论  CTFC作为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 ,较低的 CTFC及心电图 ST段回落完全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 ,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23例,分别对其入院后7 d内的心率进行不同目标控制,甲组控制于50~65次/m in,平均58.3次/m in,乙组65~100次/m in,平均85.3次/m in;观察其住院及随访期间(平均10.8个月)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情况。结果甲乙两组病死率和再发心肌梗死总发生率分别为7.3%、18.7%(P<0.01);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分别为4.1%、11.4%(P<0.05)和4.9%、10.6%(P>0.05)。认为AM I患者急性期心率与其近期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率控制可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