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市首例H5N1型人禽流感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H5N1型人禽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一例H5N1型人禽流感患者,采用荧光定量RT-PCR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流式细胞术监测细胞免疫,即时动态的放射学检查、血气分析、生化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即时的细菌学检查监测细菌感染情况和抗生素治疗效果。采用抗病毒、禽流感恢复期血浆、机械辅助通气、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抗生素、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患者以高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并继发严重肺部细菌感染。联合奥司他韦和禽流感患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患者体内的病毒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和清除;机械通气、激素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有效控制AR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多黏菌素治疗有效控制广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免疫调节治疗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结论H5N1型人禽流感病情重、进展快,严重的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主要临床特征。早期清除病毒、及时正确的对症辅助支持治疗、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值得进一步探索。恢复期血浆治疗是重症禽流感治疗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体调节蛋白CD59在艾滋病(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确诊HIV感染者外周血标本(观察组),同时收集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进行细胞表面染色。使用BDFACSCanto流式仪检测各项指标,采用FACSDiva软件分析CD4^+T细胞CD5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59^+CD4^+T、CD59^-CD4^+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观察组CD4^+T细胞CD5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5.198,P〈0.01);CD59+CD4^+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升高(t=5.968,P〈0.01);而CD59^-CD4^+T细胞的凋亡比例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53,P=0.8577)。结论HIV感染可引起CD4^+T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的表达,而CD59的表达会使CD4^+T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甘露醇联合补液疗法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血清TBil(378.5±30.18)μmol/L,TBA(20.4±2.56)μmol/L;对照组27例,血清TBil(390.1±45.32)μmol/L,TBA(19.2±3.08)μmol/L。分别接受本疗法和常规疗法,比较两组TBil和TBA复常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血清TBil复常(6.8±1.31)周,对照组(12.3±4.62)周(P<0.05);治疗组血清TBA复常(9.7±2.52)周,对照组(15.2±4.89)周(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补液疗法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退黄时间显著快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析本院2004年至2009年收治的HIV/HCV共感染者40例,分析其HIVRNA载量、HCV RNA载量、CD4细胞数以及临床特征,并以单独感染HCV患者30例和AID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AIDS组相比,HIV/HCV共感染组血清白蛋白更低,ALT、AST和HIV RNA载量水平更高(P0.01);与HCV组比较,HIV/HCV共感染组血清白蛋白、ALT和AST水平更低(P0.01),HCV RNA载量水平更高,脾大患者明显增多(P0.01),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程度有加重趋势。CD4细胞计数依次为HIV/HCV组AIDS组HCV组正常组(P0.01)。结论 HIV/HCV共感染对HCV和HIV病毒复制水平、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慢性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证实的AIDS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资料,并与其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表现有:①食管受累范围:4例累及全段食管,2例累及中下段食管;②动力异常:所有病例均具有不同程度张力降低和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③轮廓异常:所有病例受累食管边缘不规则、毛糙,2例管腔略有狭窄;④黏膜异常:所有病例受累食管均有黏膜增粗,黏膜表面散在较多鹅卵石状或杂乱不规则状充盈缺损,边缘不整齐。胃镜显示所有病例食管全段黏膜充血水肿,并见覆盖在黏膜表面呈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黄白色伪膜斑。食管X线与胃镜检查所见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AIDS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具有受累食管边缘不规则、毛糙及受累食管黏膜增粗,表面散在较多鹅卵石状不规则充盈缺损等特征性表现,结合胃镜发现伪膜斑可以诊断本病,确诊有赖于刷检涂片找到菌丝体。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患者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9例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艾滋病患者的胸部CT影像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影像表现及临床影像的特点。结果: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分布于胸部的不同部位;4例患者见肺内结节影;3例患者出现肺实变;4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2例患者可见心包积液;1例患者发现粟粒结节影。结论:淋巴结肿大是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最显著的胸部CT影像表现特点,肿大的淋巴结可出现于胸部不同的部位,其他影像表现包括肺实变、肺内结节、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美罗培南治疗艾滋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取90例艾滋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联合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04%,细菌清除率为77.78%,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占比38.89%,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占比55.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美罗培南治疗艾滋病合并重症肺炎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中,发生高乳酸血症(LAHL)的预测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5月,门诊进行ART的随访AIDS病人出现LAHL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91例门诊进行ART随访的AIDS病人中,有71例发生LAHL,其中女性34例(χ2=6.147,P〈0.01),服用D4T的42例(χ2=7.784,P〈0.01),服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药物超过1年以上59例(χ2=18.100,P〈0.01)。发生LAHL病人相比未发生LAHL病人更容易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γ-谷酰转肽酶(GG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女性[比值比(OR)10.923,95%可信区间(CI):1.067~111.836]、ALT升高(OR1.09,95%CI:1.017~1.168)、LDH升高(OR1.025,95%CI:1.007~1.043),均为发生LHAL的预测因素。在ART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病人中LAHL发生率低(OR0.991,95%CI:0.983~0.999)。结论 AIDS病人服用NRTIs药物,尤其是服用D4T、女性、服药时间超过1年以上,是发生LAHL的预测因素。在ART过程中出现ALT、GGT、LDH升高,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LAHL风险,避免进一步发展成致死性的乳酸酸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技术在HIV感染者中用于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自行研发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方法对110例确诊的HIV感染者及205例HIV阴性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结核特异性IFN-γ释放水平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研).结果 ELISPOT在HIV感染和HIV/AIDS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4.5%和29.8%,明显高于HIV阴性健康人群7.3%(P<0.001);对多种不同部位多肽抗原刺激以P8.10的敏感性最高,但与其他抗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细胞计数水平对ELISPOT检测结果尤影响(P>0.05);PPD试验在HIV感染人群中的阳性率远远低于ELISPOT检测方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在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推荐用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