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振江  江秀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77-777,780
目的:了解梅毒人群的流行特点。方法:梅毒初筛试验用RPR,确认试验用TPPA。收集2000-2003年本性病门诊收治的梅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2.6;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占78.7%;职业以服务人员、个体业主、农民为主,占81.3%;传染来源以婚外及非婚性接触为主,占86.7%;梅毒分期以早期隐性梅毒为主,占50.7%。结论: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人群自我防护意识,重视梅毒血清学检测,加强婚前、产前梅毒检测,可减少性病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防鼠板性能主要取决于其防脱落性、防鼠通过性和使用方便性。为了验证剪合式防鼠板性能,选取现正在使用的侧板型防鼠板和扣门型防鼠板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剪合式防鼠板挂置在缆绳上不脱落,具有抗风性,不受潮水涨落影响;放置在缆绳上中孔封闭,鼠类不能通过,防鼠效果好;使用比较方便,受风速影响较小,在倒缆上放置优势明显。侧板型防鼠板抗风性差,抗风速增大脱落率增加,不受涨潮影响,在落潮时脱落1次;放置时中孔开放,鼠类易通过;风速小时放置和收起方便性优于剪合式防鼠板和扣门型防鼠板,随风速增大优势逐渐变为劣势,在倒缆上放置严重受到限制。扣门型防鼠板挂置在缆绳上不脱落,具有抗风性,不受潮水涨落影响;放置在缆绳上中孔封闭,鼠类不能通过,防鼠效果好;使用比较方便,受风速影响,在倒缆上放置严重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目前主动脉夹层 (aorticdissection ,AD)已成为最重要的主动脉疾病 ,其中A型AD患者误诊率和死亡率高 ,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改善其预后。本文总结我院 89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A型AD患者的临床特征 ,筛选预后相关危险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4年 4月~ 2 0 0 3年 4月我院收治AD患者共 89例 ,其中 6 2例A型AD患者中男 2 5例 ,女 37例 ,年龄15~ 87岁 ,平均年龄 (36 .2± 12 .6 )岁。1.2 诊断方法和分型标准 均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或主动脉造影 )确诊 ,其中 35例经手术和尸解证实。按Stanfor…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13岁,以“发现右膝关节外侧肿物45 d,逐渐增大30 d,疼痛加重10d”为主诉入院.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患儿既往有膝关节软组织擦伤史,无确切骨折病史.体格检查:右膝关节外侧可侧扪及一肿物,质硬,触痛(+),与软组织粘连紧密.膝关节活动不受限.无神经系统症状.睡眠和日常活动不受影响.膝关节活动可导致局部疼痛加重.无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史.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是儿童最常见的骨骼肌肉出生缺陷畸形之一,临床特征包括跟骨内翻、前足内收、高弓足和后足跖屈畸形。目前CTEV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不同的学说包括:神经细胞损伤、肌肉异常、血管缺陷、子宫内限制、遗传因素、特发性先天性畸形、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骨骼发育不良、细胞外基质异常、分子转运和代谢异常等。遗传因素对于CTEV的致病起着重要作用,但尚未发现主要的致病基因。普遍认为CTEV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对CTEV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侧壁组(n=12)、后侧壁组(n=10)和后壁组(n=0).随访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术前),术后7d,3、6、12、18、24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CRT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41例患者无应答率为19.5%(8/4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时相比,所有患者LVEF升高、LVEDD下降、QRS时限缩短、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5);②随访3个月后各时间点,非前壁(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组在LVEF、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前壁组(P<0.05);LVEDD下降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壁、侧壁和后侧壁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随访时间点,基底部与室中部组间相比,LVEF、LVEDD、QRS时限、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CRT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正常,无心力衰竭再入院、导线脱位、膈肌起搏、囊袋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 ①CRT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益;②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前壁者CRT疗效可能较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建立针对云南地区流行的基因Ⅲ型乙型脑炎病毒株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云南地区分离株乙型脑炎病毒株(Yunnan0901)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pMD18-T-JEV-E质粒,以此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扩增并制作标准曲线,摸索最佳反应体系条件,建立乙型脑炎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与普通RT-PCR方法相比较。结果建立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与模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与RT-PCR方法相比,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的灵敏度高10倍,而且不与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辛德毕斯病毒核酸发生非特异性扩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该方法检测云南部分地区的蚊虫样品,其中库蚊、按蚊乙型脑炎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7.4%和30.7%,且主要为基因型Ⅲ型。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检测基因Ⅲ型乙型脑炎病毒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重复性好等特点,可应用于乙型脑炎疫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并提供一例由剖宫产所致的病例报告.方法 我们用Pubmed检索了1967年至2013年间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全部英文文献.共检索出24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病例,其中正常分娩10例(41.6%),难产11例(45.8%),剖宫产3例(12.5%).24例患儿均行肘关节X线片检查,11例(45.8%)行肘关节超声检查,5例(20.8%)行肘关节MRI检查,4例(16.7%)行肘关节造影检查;保守治疗17例(70.8%),切开复位5例(20.8%),余2例治疗方式不详.本组患儿由剖宫产所致,入院后完善X线片和MRI,术中行肘关节造影,先尝试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肘关节内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2枚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和石膏外固定术.结果 文献报告的24例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患儿中,有18例(75%)就诊时年龄为30 min~30 d,平均6.4d;余6例就诊时间不详.20例(83.3%)随访4周~5年,平均15个月;余4例随访时间不详.最后一次随访时肘关节外观正常者18例(75%),肘内翻2例(8.3%),肘外翻1例(4.2%),3例不详.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者18例(75%),肘关节活动丢失10°~20°者3例(12.5%),肘关节活动轻微受限者1例(4.2%),2例不详.本组患儿术后8周随访,右肘关节活动范围伸直0°,屈曲150°,旋前和旋后分别90°,右肘关节提携角10°,预后良好.结论 新生儿分娩时施加于前臂的向后推力是造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最常见的原因.仅根据X线片和临床表现很容易被误诊.MRI是诊断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