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极罕见。左房恶性肿瘤因其位置偏后,暴露困难,故手术治疗是一项挑战。为了解决这种解剖上造成的操作困难,发展了自体心脏移植术,即将心脏切除后移到体外,再行切除肿瘤、心脏重构、及再植。该文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对称性、进行性和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笔者自2000年以来,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针灸治疗此症64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在西医常规抗心力衰竭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128例做对照,两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53%,明显优于对照组74.22%(P<0.05),且疗程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 对我院腔内治疗的83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均手术成功,2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昏迷,无截瘫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患者的治疗经验,对PVE的相关概念、致病菌、诊断及防治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1979年9月至2009年9月,我科共收治PVE患者33例,男17例,女l6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4岁。PVE的发生率为1.48%(33/2 236),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双瓣膜置换术(DVR)和三尖瓣置换术后的PVE发生率分别为1.03%(16/1 551)、3.00%(7/233)、2.28%(10/438)和0%。行单纯内科疗法(青霉素或万古霉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抗感染,氟康唑、二性霉素抗真菌等)治疗22例;内、外科联合疗法治疗11例,经抗生素治疗、全身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拆除感染的人工瓣膜后彻底清除周围的感染组织和赘生物,用抗生素、碘伏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重新置换新的人工瓣膜。结果采用单纯内科疗法治愈3例(13.64%),死亡19例(86.36%)。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9例,脑部并发症包括脑栓塞、脑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内、外科联合疗法治愈10例(90.91%),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9.09%)。随访13例,随访时间6个月~15年,平均41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于术后8年发现二尖瓣人工机械瓣有瓣周漏手术修补外,其余12例随访患者无感染复发。结论内、外科疗法治疗PVE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内科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一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左锁骨下动脉(LSA)原位开窗法—"J. D"法。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28例患者行TEVAR中同期原位开窗,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57.7±9.6)岁。其中12例患者采用常规可调弯鞘/不同形态导引导管法(A组),16例患者采用"J. D"法(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1例转为"烟囱"术式。B组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鞘管导向良好,穿刺破膜点均位于近左锁骨下开口中点;另1例患者由于术中牵引系统移位,改为传统的可调弯鞘法穿刺完成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对位-破膜时间、击发次数及并发症,B组均有明显优势。近期随访两组内漏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J. D"法行TEVAR术中同期LSA原位开窗,简洁、安全,有效降低了目前LSA原位开窗时鞘管对位不良所致风险。近期随访结果与传统方法无明显差异。但该法仍需进一步累积病例数量以观察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肿胀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8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局部取穴如肿胀点、内外膝眼等,远端配穴如丰隆,三阴交等穴联合洛索洛芬钠(乐松)及来氟米特(妥抒)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48%,对照组有效率84.6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肿胀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1 病历摘要 女,50岁.因反复高热一个半月于2006年10月19日入院.体温最高可达39.4℃.入院前曾经接受抗生素(头孢他定和丁胺卡那霉素等,具体剂量不详)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技术在治疗胸主动脉钝性外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7例胸主动脉钝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A及术中造影评估病变,回顾术中技术成功率,死亡及截瘫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CTA随访明确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情况.结果 所有创伤都累及主动脉峡部,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其中1例先行左-右锁骨下动脉转流术.术中6例部分或全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所有手术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无死亡及截瘫发生.术后随访时间2~28个月,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支架无内漏及移位.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近年来我科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经验,重点探讨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的2年间我科完成4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术后近期死亡、无截瘫.严重的并发症有昏迷2例(4.1%)、内漏2例(4.1%)、上肢缺血2例(4.1%).新发近端夹层1例.术后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能够降低夹层治疗的病死率,但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降低逆行性夹层、急性脑供血不足、内漏等并发症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