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对比分析应用专用工具的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关节病、髌股关节严重对位不良以及既往有膝关节侧副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按对线方法分为专用工具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组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MA-TKA)组,记录手术前后髋-膝-踝(HKA)角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临床评分(KS-C)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S-F),术后3个月的遗忘关节评分(FJ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有16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KA-TKA组82例,MA-TKA组80例。两组患者术后H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KA-TKA组患者的KS-C评分(t=2.259)、KS-F评分(t=1.994)和FJS评分(t=2.945)均高于MA-TK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KA-TKA与MA-TKA相比,术后下肢力线相似,具有更好的临床评分表现和更高的膝关节功能表现,以及更高的FJ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大鼠应用硒纳米颗粒治疗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使用Ⅱ型胶原+弗氏完全佐剂制备RA模型,将造模成功19只随机分为RA组10只和硒纳米颗粒组9只。硒纳米颗粒组将硒纳米颗粒6 mg/kg溶于生理盐水灌胃,R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3周。灌胃第5、10、15、20天,测量2组足体积,评定关节炎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相对表达量;灌胃第21天处死大鼠,取踝关节关节软骨以及软骨下骨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灌胃第5、10、15、20天,硒纳米颗粒组足体积[(2.28±0.16)、(2.87±0.21)、(2.99±0.25)、(2.51±0.18)mL]较RA组[(2.64±0.19)、(3.79±0.27)、(3.98±0.32)、(3.61±0.28)mL]小(P<0.05),关节炎指数(2.12±0.25、6.31±0.72、6.57±0.80、5.26±0.62)较RA组(2.45±0.36、8.26±0.91、9.03±0.82、7.54±0.73)低(P<0.05),血清IL-6表达吸光度值(1.56±0.03、1.48±0.04、1.51±0.03、1.42±0.04)、TNF-α表达吸光度值(1.52±0.03、1.53±0.05、1.46±0.04、1.41±0.03)、COX-2相对表达量(1.39±0.03、1.35±0.03、1.36±0.04、1.31±0.02)较RA组(IL-6:1.85±0.05、1.88±0.03、1.76±0.04、1.92±0.03;TNF-α:1.79±0.04、1.83±0.03、1.82±0.02、1.86±0.03;COX-2:1.59±0.04、1.67±0.05、1.64±0.04、1.66±0.05)低(P<0.05),GSH-Px相对表达量(0.65±0.03、0.69±0.05、0.67±0.04、0.72±0.06)较RA组(0.43±0.03、0.38±0.02、0.39±0.03、0.32±0.02)高(P<0.05);与RA组比较,硒纳米颗粒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受损较轻,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结论硒纳米颗粒可通过调控血清GSH-Px、COX-2、IL-6、TNF-α表达起抗炎作用,有效改善RA模型大鼠病情。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运动学对线(K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机械学对线(MA)-TKA手术前后下肢对线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分析术后残余内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TKA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82岁。TKA术中采用KA技术的18...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患者的处理方法以及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612例(798膝),术中出现MCL损伤的患者共10例(10膝)。其中体部损伤患者7例,除1例采取同种异体肌腱加强固定以外,其余患者均采用了断端直接缝合的方法;股骨侧止点撕脱2例,采用双排锚钉桥样缝合进行止点重建;胫骨侧止点撕脱1例,采用单排带线锚钉重建止点的方法。所有MCL损伤的患者均未使用限制性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佩戴下肢膝关节保护支具,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检查患者侧方应力情况,并记录手术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以及膝关节的活动度。结果 患者术中出现MCL损伤的总发生率为1.2%(10/798,95% CI:0.5%~2.0%),10例MCL损伤的患者中无失访病例,随访时间25~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门诊检查伸直位外翻应力均未见松弛,屈膝30°位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松弛(+);患者KSS由术前的74.5分(52~96分)改善为术后的149.8分(124~172分);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78.5°(65°~95°)改善为术后的105.5°(95°~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最后一次随访无患者因为内侧松弛而进行膝关节翻修手术。结论 对TKA术中出现MCL的损伤应该积极地进行修复,采用牢靠的固定方法可以避免术中更换限制性假体,降低术后因为内侧松弛而进行膝关节翻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髁间前后轴线与旋转轴线的对位关系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288名健康汉族志愿者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共获得575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男148名,女140名;年龄17—65岁;左膝288个,右膝287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轴线之间的测量,包括髁间前后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SA),髁间前后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夹角(ACA),髁间前后轴线与后髁连线夹角(AP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SA平均87.19°±1.92°,男性87.03°±1.95°,女性87.35°±1.87°,左膝87.33°±1.88°,右膝87.05°±1.95°;ACA平均90.93°±2.03°,男性90.68°±2.01°,女性91.19°±2.03°,左膝91.05°±1.93°,右膝90.81°±2.13°;APA平均83.99°±2.16°,男性83.86°±2.20°,女性84.12°±2.12°,左膝84.05°±2.09°,右膝83.92°±2.23°。其中ACA在男女性别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0,P=0.003),女性比男性平均大0.51°,其余参数在性别及侧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影像学的CT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汉族人群股骨远端轴线间的对位关系,可以指导术中股骨远端截骨操作,确定适当的股骨外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对北京、河北、新疆及重庆的409名健康成年汉族志愿者行下肢全长CT扫描,获取746个正常膝关节图像数据。男214名,女195名;年龄17~65岁,平均37.7岁;左膝374个,右膝372个。通过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线的断层图像进行膝关节重建,对轴线参数进行平面测量,包括股骨后髁角、髁扭转角、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按性别和侧别进行分组,比较轴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股骨后髁角平均为3.29°±1.24°、男性3.31°±1.30°、女性3.26°±1.17°、左膝3.24°±1.26°、右膝3.33°±1.22°,髁扭转角平均为7.06°±1.63°、男性7.02°±1.63°、女性7.11°±1.63°、左膝7.06°±1.68°、右膝7.06°±1.58°,不同性别及侧别股骨后髁角及髁扭转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平均为3.81°±1.14°、男性3.72°±1.11°、女性3.91°±1.17°、左膝3.83°±1.20°、右膝3.80°±1.08°,不同侧别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大于男性。结论 通过较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得到相对准确的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轴线数据,从而精确指导手术操作。股骨远端的旋转对线应联合多种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传统器械行运动学对线(KA)和机械对线(M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差异和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因膝骨关节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TKA手术患者,排除既往下肢骨折病史及下肢严重畸形患者,其中男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8.4±6.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KA...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膝关节置换或者翻修中,正确的维持关节线的高度对于手术效果乃至手术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国外学者曾经对膝关节各标志点至关节线距离的线性参数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但国内尚缺乏针对于国人的相关数据。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解剖标志点到关节线距离的测量分析,为严重骨缺损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以及翻修提供临床数据参考。 方法:随机选择409例(746膝)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健康成年志愿者,平均年龄37.7岁,男214例,女195例。应用CT扫描,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通过Mimics软件依次测量各解剖标志点到关节线间的距离。 结果与结论:测得股骨内上髁的凹点中心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25.72±2.52) mm,股骨外上髁的凸点中心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26.30±2.65) mm,股骨内收肌结节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44.60±4.32) mm,胫骨结节最高点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21.50±3.57) mm,所得数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 < 0.05)。结果证实,相应数据为膝关节置换或翻修中恢复关节线高度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依据;股骨内上髁的凹点中心、外上髁的凸点中心和内收肌结节到关节线的距离变异性较小,作为正常关节线的标志点更具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