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临床输血医学的发展,推动科学规范化临床用血,作者从临床医师角度讨论低年资临床医师在保障输血安全、节约血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通过成分输血基本原则、输血指针、血液制剂、输血反应和输血法规等学习内容,明确加强低年资临床医师输血医学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第2信使调节剂混合物[thrombosol(TS):250μmol/L阿米洛利、50μmol/L硝普钠、100μmol/L腺苷和2%二甲基亚砜(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新鲜浓缩血小板应用终浓度2%DMSO、1×TS或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分别在冰冻前,冻存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温后,检测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血小板表面CD42b、CD62p和CD63分子改变。结果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血小板的Plt、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和CD42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DMSO组(P<0.05或<0.01),CD62p和CD63表达显著低于2%DMSO组(P<0.05或P<0.01),所有检测结果均与TS组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冰冻保存时间的延长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6个月血小板的体外功能与TS冰冻保存血小板相当。  相似文献   
3.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率偏低,严重阻碍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优化Episomal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建立无基因整合的iPSC的高效生成技术体系,为以后建立疾病iPSC奠定基础。利用CBMNC,通过比较不同氧含量,诱导质粒,MNC培养方法和预刺激时间等条件对Episo—mal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BMNC采用红系培养液,培养8d,使用启动子为sFFV(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的Episomal载体,在低氧(3%)条件下诱导,CBMNC重编程效率最高,可达到0.12%。通过分析最佳条件下供体细胞成分发现,表型为CD36+CD71+CD235alow的有核红细胞是重编程最主要的供体细胞来源。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出一种可推广的高效安全的,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iPSC诱导技术。  相似文献   
4.
降温速率对血小板冰冻保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降温速率下血小板冰冻保存效果,探讨血小板冰冻保存的最佳降温速率.方法:在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作用下,血小板以不同速率(1、10、20℃/min)降温至-80℃后直接转入深低温冰箱保存,冻存1周后复温检测其体外功能和表面分子的变化,与非程序降温组及新鲜血小板作比较.结果:复温后各冰冻保存组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新鲜对照组(P<0.05或P<0.01).肾上腺素诱导的最大聚集率10℃/min组与1℃/min组、非程序降温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于新鲜对照组(P<0.01),但高于20℃/min组(P<0.05).CD42b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10℃/min组高于其他各冷冻保存组(P<0.05),低于新鲜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复温后1℃/min组、20℃/min组、非程序降温组表面的CD62p荧光强度均高于新鲜对照组(P<0.05),10℃/min组CD62p荧光强度高于新鲜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降温速率对冰冻保存血小板效果影响较大,在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作用下,相对于1、20℃/min,10℃/min降温速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NF-κB"诱骗(decoy)"寡核苷酸(ODNs)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株J774.1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巨噬细胞,LPS刺激后脂质体转染NF-κB"decoy"ODNs,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液中NO水平以及iNOS含量,RT-PCR观察细胞iNOS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NF-κB"decoy"ODNs可降低巨噬细胞培养体系LPS诱导的NO合成,阻断iNOS mRNA的表达;对照序列的ODNs和转染剂对NO、iNOS无明显影响.结论:NF-κB"decoy"ODNs可以抑制iNOS的活性,减少NO生成,可能与其特异性竞争抑制活化NF-κB结合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溶血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d)发生急性溶血的常见诱因之一,随着新药研发和面市,涉及G6PDd溶血的药物逐年增加。本文分类介绍对G6PDd有溶血风险的抗生素、抗病毒、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消炎药,代谢类药物,扩血管药物,麻醉剂,解毒剂,其他药物,中草药、植物,外用药、试剂、化学品及食品,为临床医生治疗选择和病患警示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高浓度、供体单一等优点,患者输注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多人份的浓缩血小板,且不易产生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而受到临床欢迎。由于机采血小板需求扩大,加强采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整体护理,对于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减少献血反应以及保证机采血小板的成功采集与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储存期间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验证更换添加液能否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方法将20名O型献血者的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更换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更换组在储存d14更换添加液(SAGM)。2组均在存储d3、d7、d14、d21、d28和d35进行采样检测。Na~+、K~+、葡萄糖和乳酸为所测定的生化指标。结果更换添加液后(d21—d35),更换组上清液中K+浓度分别为(7.45±1.22)mmoml/L、(11.77±1.81)mmoml/L、(15.60±2.21)mmoml/L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浓度分别为(5.28±0.56)mmoml/L、(6.44±0.70)mmoml/L、(7.51±0.75)mmoml/L低于对照组(P0.05);更换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31.72±1.46)mmoml/L、(30.36±0.83)mmoml/L、(31.2±1.40)mmoml/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储存期间更换红细胞添加液可以补充葡萄糖,去除乳酸等代谢废物,从而达到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的目的。更换添加液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较快的进入临床实践,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 肾移植患者移植前行异体输血(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ABT)可以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这一事实激发了医学工作者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即ABT对肿瘤患者是否存在不利影响。 目的 评估ABT对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ABT与CRC患者预后相关的研究,并辅以文献追溯法查找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3月。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8个研究,共5479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输血组相比,输血组总生存风险和疾病特异性生存风险分别增加了21%(HR=1.21;95% CI,1.09-1.33;p<0.001)和47%(HR=1.47;95% CI,1.17-1.84;p=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输血组无病生存风险、局部复发风险和远处转移风险与未输血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BT可以增加CRC手术患者的总生存风险与疾病特异性生存风险,因此积极采取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以降低ABT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冷凝集素对血型造成的影响及相应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37℃水浴、吸收放散试验及2-巯基乙醇等方法消除冷凝集素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正反定型、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等实验。结果 16例患者标本在处理前均呈明显的正反定型不符,交叉配血困难,经鉴定均由冷凝集素造成。经过相应处理后,所有标本正反定型、交叉配血及抗体筛选均相符或呈阴性,患者输注交叉配血相合血液成分均未发生输血反应,血红蛋白上升符合输注有效标准。结论对于明确由冷凝集素引起的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经过37℃水浴、吸收放散试验及2-巯基乙醇处理后,可以消除冷凝集素带来的干扰,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其中AIHA的病人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病例的冷凝集素的强反应性更值得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